-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湖泊蓝藻水华的成因与防治策略蓝藻水华正确认识形成过程——四阶段理论成因——外因、内因防治措施 正确认识蓝藻水华定义: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大量增殖,水体中叶绿素 a 浓度超过10mg/m3或藻细胞超过1.5×107个/L,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或有恶臭的浮沫。在我国,太湖、巢湖和滇池是蓝藻水华发生最为严重的湖泊。正确认识蓝藻水华√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这种突然出现的“水华”只不过是已存在、分散在水体中的藻类群体在适宜条件下的上浮、聚集、迁移至水面并为人们肉眼所见的过程。是空间位置的改变需要同时满足叶绿素含量和上浮积聚两个指标×水华是藻类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快速生长所致,是生物量的“巨变”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是水华形成的判据×√确切的水华定义或指标的确定对研究水华形成机理十分必要。形成过程——四阶段理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繁翔和高光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和积聚成因——外因和内因环境因子(外因)生态生理特性(内因)成因——环境因子(外因)1氮磷营养盐目前普遍认为氮磷释放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直接促使水华的形成。总氮和总磷分别超过0.5 mg/L和0.02 mg/L,就可能暴发水华。2总氮总磷比水体中总氮总磷比N:P也会显著影响着浮游植物的种群组成。通常当N:P29时,可以形成水华的蓝藻会占优势。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N:P的情况下,水体中也会形成蓝藻的水华,较低的N:P并不是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而是蓝藻水华产生的结果。3微量元素实验证明蓝藻比真核微藻需要更多的微量元素。当铁的浓度在0.1—1.0mg/L时,藻类开始从绿藻向蓝藻演替;铁是固氮酶的组成要素之一,因此是固氮蓝藻的基本元素。成因——环境因子(外因)4水温Robats和Zohary认为蓝藻水华的发生主要是由水温升高引发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藻类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蓝藻在19.5℃以后占优势。5水文条件蓝藻的生长需要稳定的水体,水体的稳定性与微囊藻的悬浮机制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水力滞留时间少于2周时,蓝藻难以有效地聚集形成水华。6气象条件轻缓的风浪促进蓝藻水华的形成,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间也有重要影响。大于3m/s的风速可以把表层水华带到水下。7浮游动物牧食大群体蓝藻能抵御浮游动物牧食从而形成水华。成因——生理生态特性(内因)1.伪空泡(气囊)蓝藻具有伪空泡或伪空泡群,调节伪空泡的浮力可使蓝藻在水柱中占有有利吸收光能的位置。2.胶质鞘胶质鞘是群体的形成、增大和形态的持久维持的结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 藻丝运动、垂直分布的调节、营养储存、营养物质的螯合与加工、代谢的自我调节、防御氧的侵害、防御金属的毒性、防御草食性牧食和防御被消化。这些功能可能使得蓝藻在与其他浮游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3. CO2浓缩机制蓝藻能高效吸收浓缩低浓度的CO2,在细胞内积聚比外界高几百到几千倍的CO2。典型浮游蓝藻的伪空泡内部结构电镜图伪空泡由众多圆柱形的子气囊垛叠而成成因——生理生态特性(内因)4.适应低光强蓝藻细胞含有多种辅助捕光色素,如藻蓝素、藻红素和别藻蓝素等,能有效地捕获光能。5.贮藏营养物质微囊藻有较高的磷吸收的最大摄取速率,比其它藻类具有更强的储存磷的能力,它们可以在细胞中储存足够的磷(够细胞分裂2~ 4次)、对磷、氮等营养盐的结合力比其它藻类高。6.防晒微囊藻通过增加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而保护细胞免受光的抑制,对强光有较大的忍受性。7.产毒素水华蓝藻可能通过毒素持续维持种群优势。8.固氮固氮蓝藻( 如鱼腥藻) 可以转化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因此在缺氮的环境中固氮蓝藻具有绝对优势。防治措施大多数学者认同的防治思路是: 从多种环境因子中找出关键因子,然后弄清楚关键因子的作用机制,最后找到相应的方法切断关键因子的作用。(外因)水文条件的改变 引流带走污染物,但污染物进入其它生态系统中造成新的污染。(外因)控制营养盐 首先必须控源减排,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流域进行综合调控,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物理方法除藻传统打捞方法一种新型除藻机械——利用压力破坏蓝藻细胞内伪空泡资源化利用蓝藻使蓝藻成为经济藻类,如利用蓝藻的高生物量生产生物柴油综合运用多种监测预警技术 蓝藻水华防治应该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参考文献孔繁翔, 高光.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J]. 生态学报, 2005, 25(3):589-595.马健荣, 邓建明, 秦伯强,等. 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33(10):3020-3030.孔繁翔, 马荣华, 高俊峰,等. 太湖蓝藻水华的预防、预测和预警的理论与实践[J]. 湖泊科学, 2009, 21(3):314-328.裴毅, 黄维, 陈飞勇,等. 蓝藻处理机的设计及除藻效果试验[J].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