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螺贝类增养殖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秀英 第四章 江 珧 三国时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书中说:“玉珧似蚌,长二寸,广五寸,上大下小,其壳中柱,炙之,味似酒。”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王氏《宛委录》,不仅介绍了一种与现在接近的烹食方法,而且就产地、肉质特点都一一作了详述。说:“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长,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沦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第一节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二、地理分布 第二节 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 二、内部构造 第三节 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 二、摄食 三、生长 四、主要敌害生物 第四节 繁殖习性 一、性别与性比 二.性腺发育 三.繁殖期 四.性成熟年龄 五.产卵、排精 六.生活史 第五节 苗种培育 一、半人工采苗 二、全人工育苗 2.目前栉江珧人工育苗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亲贝培育促熟:需要进一步研究栉江珧的繁殖生物学,继续强化和优化亲贝培育条件,以促进亲贝性腺成熟。 (2)精卵诱导排放:栉江珧虽然是双壳类,但它与普通双壳类不同,它是一种大型双壳类。因此,栉江珧的人工催产,除借鉴一般双壳类的阴干方法外,尚需采用多种贝类的催产方法,如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的方法等,但如何达到最佳的催产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六节 成贝饲养 第七节 收获 一、收获季节及采摘规格 二.收获方法 三.加工 使用滤鼓换水时的注意事项: 要事先检查筛绢网目规格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筛绢网片是否破损。 用过的筛绢要及时冲洗干净并晾干。 换水时要控制好流速以免损伤幼虫。 换水前池水要充气搅拌。 换水时要经常晃动滤鼓。 第四章 第五节 5)饵料 发育到“D”形幼虫时开始摄食。在幼虫培育前期可采用单鞭金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和钙质角毛藻等为主,硅藻和扁藻为辅。幼虫培育后期,以扁藻、硅藻为主,金藻为辅。 第四章 第五节 投饵量应根据从池中取出幼虫在显微镜下检查胃肠饱满度后再确定。日投饵量,前期1万-4万cell/ml,后期4万-6万cell/ml,附着变态前增至6万-8万cell/ml。 第四章 第五节 6)幼虫观察 定期检查幼虫的生长和发育情况,检查胃肠饱满程度和幼虫游动集群现象,定期检测水质。 第四章 第五节 幼虫附着前,大量的幼虫聚集在一起, 形成“线状”或“漏斗”状的团块。图中黑色的部分是大量的幼虫聚集在一起,漂浮在水表面。 7)病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培育海水最好用紫外线杀菌,也可用抗菌素来抑制细菌繁殖。 第四章 第五节 3个紫外线灯管串联后处理过滤海水 第四章 第四节 水温24-26℃: 1.胚胎期 2.幼虫期 (1)担轮幼虫(受精后约8h,壳长约85μm) (2)面盘幼虫 ①“D”形幼虫 ②壳顶期幼虫 (3)匍匐幼虫(受精后27d) 3.稚贝期(受精后29d以上,壳长约1mm) 4.幼贝期 5.成贝 第四章 第四节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节 半人工采苗是根据栉江珧的繁殖和幼虫附着习性,在繁殖季节里,选择幼虫较多的海区,创造适宜的附苗条件,进行人工整滩或投放适宜的采苗器,进行海上附苗培育的一种生产方法。 第四章 第五节 进行半人工采苗的滩涂,以泥砂质为好,滩面要平整光滑。 采苗器以网笼为好,内装泥砂。 第四章 第五节 第四章 第五节 1.我国栉江珧人工育苗的历史和现状 人工育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南北沿海均有栉江珧人工育苗的试验报道,如湛江市水产局1996年获得平均体长8mm的幼贝8.7万多只,于瑞海、王昭萍等,2004~2005年春,在山东荣成进行栉江珧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了栉江珧工厂化育苗的成功,2年在1000m3水体中育出2mm以上的稚贝1.096亿粒。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大珠母贝和江珧苗种规模繁育技术》课题(2006AA10A415)。 第四章 第五节 2008年1月8-10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大珠母贝和江珧苗种规模繁育技术”课题进行了现场验收。1月9日,在广东省湛江市对“江珧海区养殖示范”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显示,2007年4月10-25日在试验海区20亩放养贝苗13.33万只,平均壳长(10.03±0.85)cm,平均壳高(4.6±0.3)cm,平均体重(20.9±2.5)g;平均放养密度10只/m2;在试验海区随机抽样统计得出存活贝的平均密度达到8.2±2.1个/m2,示范点共有存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