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PDPK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药物的PDPK 主要内容 PK/PD及相关概念 以PK/PD理论优化抗菌药物的应用 PK/PD与重症感染 重视PK/PD理论应用的背景 全球耐药菌不断增加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减少和预防耐药菌 合理应用抗生素 优化抗生素治疗策略 以PK/PD理论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后抗生素时代到来 PK/PD及相关概念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属于药代动力学 (PK),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 代谢与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 PK PD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属于 药效动力学(PD),包括药物在机体产生 疗效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PK/PD 研究是把PK 与PD 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相对应的时间-浓度-效应关系,可以反映药物-人体-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PK 药代动力学 PD 药效学 吸收 分布 排泄 抗菌效果及 抗菌时间 药理、 毒理学作用 感染部位 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组织和体液中 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血浆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抗生素 剂量 PK与PD间的联系 PK的主要参数 峰浓度(Cmax): 药物吸收过程中的最大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药物的生 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容积(Vd) 是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与药物的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率密切相关 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T1/2) 清除率(CL) PD的主要参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TMIC 表示在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TMIC 表示血药浓度大于MIC维持时间(h)占2次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 防耐药突变浓度(MPC):防止耐药株被选择性富集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 PD的主要参数 抗菌素后效应(PAE) :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PAE在设计合理给药方案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改持续静脉给药为大剂量冲击疗法 * 药代动力学(PK) Cmax(血药峰浓度) Cmin(血药谷浓度) AUC24h(药时曲线下面积) T1/2(半衰期 ) Vd(表观分布容积) CL(清除率) 药效学(PD) MIC(最低抑菌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PAE(抗生素后效应) PK/PD Cmax/MIC AUC24h/MIC %TMIC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时间依赖性抗菌素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MIC 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浓度依赖性抗菌素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主要为 Cmax/MIC AUC/MIC(AUIC)等 时间依赖性且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抗菌素 这类药物呈时间依赖性,但PAE较长 主要评价指标是AUC/MIC 多数β-内酰胺类 多数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等 主要参数 AUC/MIC(AUIC) Cmax/MIC 主要参数 TMIC 主要参数 AUC/MIC 阿奇霉素 万古霉素 氟康唑等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等 时间依赖且PAE 较长 抗菌作用与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 与时间有关,且PAE较长 时间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以PK/PD理论优化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三角理论 PK/PD是将药动学 和体外药效学的参 数综合,反映致病 原--人体--药物三 者之间相互关系 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制定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方案,从而优化药物应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细菌耐药 防止毒副作用 时间依赖性抗菌素的应用 这类药物疗效的评价参数为TMIC(或%TMIC) 要清除病原菌,治疗药物浓度必须维持在MIC以上,维持的时间即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甚为关键 在一般情况下,在临床当40%~60%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了MIC时,药物的疗效达到最佳,但不同的药物各有差异 总药量不变通过增加给药次数可增加 TAM%(%TMIC)可获得更高的细菌学疗效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