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生儿抗菌药应用问题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s,antimicrobial drugs): 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的总称,包括决大多数抗生素、化学药物(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antibiotics): 由某些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代 谢产物,包括: 抗细菌抗生素 抗真菌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 免疫抑制抗生素 新生儿抗菌药物代谢特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 - 药物的体内浓度 - 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 * 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吸收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适合: - 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 * 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 * 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 * 第2天有短暂下降,以后再度回升至中性 - 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 胃食道反流 肌肉注射:吸收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 - 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 * 缺氧、低体温或休克 - 可能进入皮下 - 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小早产儿 吸收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静脉注射:早产儿和新生儿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应注意: - 最好用微量泵。 - 用脐血管要小心, 脐静脉、脐动脉给药 有分别引起肝坏死、 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 新生儿抗菌药物分布特点 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高80%(1岁70%,成人60%) -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稀释 血浆白蛋白因素: - 联结力低:血浆白蛋白不足,且以胎儿白蛋白为主 - 游离药浓度增加:药性增强易中毒、半衰期缩短 - 影响联结: * 高胆红素,低血pH值,降低联结,易药物中毒 * 受体竞争:机阴离子药(磺胺类等)::游离胆红素 →核黄疸 新生儿抗菌药物代谢特点 肝脏 - 孕29w,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36%,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低,约1周内 * 氯霉素的“灰婴综合征” - 出生1周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逐渐达成人水平 - 酶诱导剂的应用 - 某些药物用常见剂量,药效可能降低 主要从肾脏,其次从肠道、胆道和肺排出 肾小球和肾小管: - 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不足成人的40% 早产儿更低 - 1w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但球管不平衡 且持续几个月 →抗菌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药物半衰期越长 例如: 新生儿抗菌药物排泄特点 新生儿抗菌药物排泄特点 青霉素G半衰期在1周内新生儿:长达3.2h(≥14d则1.4h) 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长达250h(成人仅1.5h) → 1w的新生儿尤其早产儿q12h给药,1w后改q8h. β-内酰胺类:时间依赖性--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 达用药间隔的40%→最高的细菌清除率 - 半衰期一般1~2h,就必须q6~8h使用 - 头胞曲松半衰期6~9h, 即可qd 病理情况的影响: 缺氧、低血压→肾血流减少→减少剂量、延长间隔时间 时间 血药浓度 MIC 半衰期 再次给药 血药浓度监测 新生儿的药理学复杂 NICU广泛应用新药,极低体重儿已能成活,但缺乏这类人群的常见药代动力学资料 新生儿的药物毒性反应高(24%)儿童及成人为 6%~17%。 新生儿需监测的抗菌药物: - 氨基糖苷类 - 万古霉素 新生儿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与经验性用药 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孕周小于33周的早产儿中有超过90%的患儿在暖箱中曾接受过多种抗菌药物的治疗 Clark RH. Pediatrics 2006,117:1979-1987 感染发生率与孕周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BW1000g其发生多重感染可高达40% Stoll BJ.Pediatrics 2002,110:285-291 病理组织证实的学绒毛膜羊膜炎 Lahra and Jeffrey, AJOBGYN, 190:147, 2004 20-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孕龄 (十足周龄) n= 261 n= 139 n= 200 n= 164 n= 236 n= 284 n= 375 n= 380 n= 539 n= 580 n= 770 新生儿抗菌药物预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护理员证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高速公路施工图技术交底kqaxxdnq.doc VIP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试卷附答案.doc VIP
- 南京旅游攻略介绍ppt课件(优质ppt).pptx
- 某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理规划方案(DOC 62页).doc VIP
- 鸿蒙崛起:探索新一代技术 课件全套 第1--10章 鸿蒙操作系统概述 ---项目示例-移动车载APP设计.pptx
- 老旧小区改造环境保护与节能设计方案.docx
- 1_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较大事故案例分析+-+副本.pdf VIP
- T_CRACM 0001-2025 中国人面部皮肤美白状态评价方法.docx VIP
- 2025至2030粮油产业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