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
第一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原始人的衣着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四五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地劳动着,创造着,和大自然斗争着,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广阔的肥沃土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的祖先,开始生活在这块大地上,从最初的采集、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农业、手工业经济阶段,是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的。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生产不断活跃,人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不断丰富。
衣服是当时人民实际生活的产物。最初,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长的毛来蔽体保暖。他们穴居深山密林,过着非常原始的野生生活。后来,才慢慢懂得用树叶和兽皮来遮掩自己光赤的肉体,所谓“搴木茹皮以御风霜,綯发冒首以去灵雨”,就说明他们已逐渐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了。《礼记·王制》说:
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当时人们用以蔽体的,只不过鸟羽兽皮或是树叶茅草而已。北京周口店是我国古代人类发源地之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活动的遗迹就在这里发现。1930年因清理山顶洞人化石产地顶部的堆积,而发现了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遗迹。1933年进行发掘,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一枚骨针,保存完好,只是针孔地方破断了。骨针全长82毫米,直径3.1~3.3毫米,针尖圆锐,针身略弯而圆滑,是刮削和磨制成功的。针的穿孔很小,是用尖状器挖制而成的。同时,在山西朔县峙峪人和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等遗穴里,也发掘出用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针的发现,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缝纫技术了。从骨针的尺寸、针眼的大小,以及其他出土的文物看,这时期的衣服材料,还没有超出兽皮范围。人们将猎取到的野兽皮毛剥下,然后根据需要,拼合缝
制成各种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体和防御严寒的侵袭。在周口店山顶洞穴里,还发现有穿孔的砾石、兽齿、鱼骨、介壳和蚶壳等装饰物,还有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可见当时人们已有审美的观念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上,出现过穿衣服的人物图案,但由于材料很少,关于这时期的服装式样,还不能作出详细的说明。在以后的长期采集、渔猎中,他们又逐渐掌握了利用树皮、草茎等植物纤维搓制绳索的技术。再后一些,又从结绳发展到利用韧性纤维制作渔猎用的网罟,这就是《周易·系辞下》所说的“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作为衣着材料最原始的纺织品,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纺织印染业
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候起掌握了纺织技术?根据考古研究,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干年左右,即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时期。这时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开始了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已发明了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用竹、苇编织席子。近几十年来,在今黄河流域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多次发掘出石、陶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原始的纺织和缝纫工具。当时用来纺纱织布的原料,一是麻,一是葛,都是韧皮类植物纤维。在陕西半坡等遗址的陶器上面,并曾发现过印成布纹的痕迹和画有布纹的彩绘。另外,在陶器的底部还发现过席子一类的编织物痕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确已用手工编织粗糙的纺织品。当时的长江流域纺织比较发达,各式陶纺轮的大量出现反映了这一事实。东北地区这时期的墓葬中,发现随葬品有一定的位置。陶纺轮置于体侧。随葬品的组合也有一定的规律,凡用纺轮随葬的墓,没有石镞;用石镞随葬的墓,没有纺轮。这种区别,显然是因为墓主人性别不同的缘故。它反映了男女分工的情况,即女子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纺织,男子主要从事农耕和狩猎。《商君书·画策》所说的,“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就是这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写照。那时的织布机估计是一种水平式的,一端固定经线,另一端系在人的腰际,来回穿梭编织。这种织布机织出的平纹麻布,幅面很窄,比较稀疏。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陶器上曾发现布纹痕迹,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甘肃临夏大何庄和秦魏家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发现的布纹痕迹,在一平方厘米的布纹上有经纬各十一根,线条很粗。《淮南子·泛论训》云:
我们的祖先,最早就是用手经指挂,织成原始的布帛,这种描述大体上符合远古纺织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了麻布和兽皮,妇女们就用精巧的骨针、骨锥和角锥,缝制成种种服装。用麻布和兽皮来缝制衣服,标志着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庄子·盗跖篇》说:
如果这个传说可信的话,那么就可证明神农时代人们身上,再也不是披着原始的兽皮了,他们穿的是经过缝制的皮衣和粗制的织物。过着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的朴素农家生活。
到了四千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