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操作流程 相关规划 环境特征 探讨分区的目的与环境特征 确立土地利用分区类别 探讨各分区的需求 发展因子 限制因子 确立各因子范围 文献回顾 GIS 叠 图 分 析 土地利用分区替选方案 替选方案评价 最适土地利用分区 评估规则 探讨各分区需求 Yes No 操作流程 地形 坡度 水系 崩塌地 天然林分布 景点分布 造林区分布 伐木区分布 交通系统 土地利用现状 适宜性分析结果——森林经营区 适宜性分析结果——教学实习区 适宜性分析结果——森林研究区 适宜性分析结果——旅游开发区 适宜性分析结果——限制开发区 替选方案—资源保护角度 替选方案—经济收益角度 替选方案—教学研究角度 替选方案—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收益 替选方案—旅游开发角度 方案评估 (一)维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二)维护植物种类多样性与垂直结构完整 (三)各区域的划定符合其需求并具备未来发展潜力 (四)各利用类型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及干扰 (五)各利用分区不和周边环境发生冲突及干扰 (六)各分区间交通便利 (七)维护及改善河流水质 (八)保护地质灾害潜在发生区 最适方案 现状分区 规划结果 结果比较 谢 谢 大 家! (二)强调聚集效果的影响系数 推估未来2005年(推估年期为8年)时研究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则采用面积相似度最高的「循环二次」进行模拟(相似度达97.5%)。 依据上述结果讨论,对推估年期为13年的模拟,采用面积相似度最高的「循环三次」进行模拟(相似度达96.6%以上)。 模型预测——强调聚集效果 模型预测——强调聚集效果 景观类型 1997年 原始网格 1997年循环二次 (推估2005年) 1997年循环三次 (推估2010年) 森林 乔木 13915 14248 14292 灌木 4120 4114 4100 小计 森林 18035 18362 18392 草地 628 526 518 农地 282 179 166 裸地 308 237 230 水体 187 136 134 总计 19440 19440 19440 1997年 原始网格 1997年循环二次 (推估2005年) 1997年循环三次 (推估2010年) 模型预测——强调聚集效果 景观类型 乔木 灌木 草地 农地 裸地 水体 本模型考虑研究区景观动态影响因子为「邻近区」,并设计了「邻近区影响系数皆相同」及「强调中心网格聚集效果」两种景观动态模拟模型。 通过结果比较,发现以「强调中心网格聚集效果」的模拟结果与现况较接近,且面积相似度可达96.6%以上。 相关结论与讨论 由于CA是以一种「细胞自动演化」的观点来模拟景观动态,而在现实的情形中,应该以自然演化的观点视之,仍须考虑影响该区的地形或气候因子,如:季风等;而在划定生态保护区之前,该区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如:农耕、道路开发等),亦可于模型设计中,加以考量。 相关结论与讨论——影响因子选择 相关结论与讨论——距离和方向的影响 除了考虑各项可能的影响因子外,对于每个影响因子背后所隐含的距离和方向作用,其如何对中心网格的景观类型变化产生影响,都是在CA模型设计中,应该被列入的。 对于景观动态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有层级分析法(AHP)、德尔菲法(Edlphi Method)、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级分析法(FAHP)、蒙地卡罗法等,每种权重决定方法有其适用的条件与限制,未来研究设计可针对各种不同权重决定方式,加以进行比较及分析其优势与劣势。 相关结论与讨论——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内容纲要 景观结构与功能 景观动态与模拟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地域生态规划方法,目的在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决策战略分析 随着人口、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对于资源管理而言,随着越来越多边际化资源的利用,简单的资源分配模式越来越不可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变得更加困难。 景观生态规划为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地理空间的视角。 决策战略分析(Decision Strategy Analysis) 目标体系 实施对象 决策框架:目标体系与实施对象 因子选取:发展因子与限制因子 评价规则:数学判别与启发判别 权重确定:层次分析与因子分析 决策战略分析——多因子评价简介 式中: S代表适宜性得分 Wi代表发展因子i的权重 xi代表发展因子i的程度得分 cj代表限制因子j的得分 原理:多因子评价就是将一系列发展或限制因子通过加权组合成为单一的评价指标。 决策战略分析——数据预处理1 原始变量的补遗与无量纲化 将原始变量采用常态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进行无量纲转换,转为标准差等于1,平均值等于0 的 分数,以统一数据量纲。 其中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