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陆象山心学美学工夫论_成己工夫与成物工夫
摘要: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关键词:心学美学工夫论;审美体验;审美实践;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王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28)
陆象山作为宋明心学的开创者,其“本心”理论和“易简”工夫是其心学的特点。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就为其心学美学本体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在审美工夫论上极其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作用与价值。它引致美学的思辨和体认方法更加从理性主义向直觉主义和现象直观意义转换,美学形态也从思辨美学或观赏美学向心性体验美学和行动美学转换。
一、成己(做人)工夫:“存养本心”与审美体验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它“根本地体现了体验的本质的类型”[1](99)。审美体验是主体与审美意象的一种融入,是一种任运自适、去妄存真的生命活动,其本质在于超越,是主体对生命束缚的超越。
从工夫论角度看象山的审美体验,就是通过“存养”的工夫,达到对“本心”的体悟,是“存养本心”的体验。“本心”得以“存养”,形成审美态度,建构虚静的审美心胸,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抵达审美境界。人心之湛然虚静的审美心胸,是审美体验的先决条件。这正如刘小枫先生所言:“在心学,审美的中介就是尽心去除私欲,使良知向天地敞开,由此达到审美之境。”[2](58)
基于象山的哲学思想体系,“人心”原本是清明的,“人心至灵,惟受蔽者失其灵耳。”[3](189)因受蔽,“人心”失灵,妨碍对客体的认知和体验。故主体应在“存养本心”上下工夫。
象山的“存养本心”工夫有“剥落”和“自省”之分。他将人心之蔽归结为二:一是物欲之蔽,二是意见之蔽。前者因贪念物欲而蔽其本心,导致本心的丧失。“大概人之通病,在于居茅茨则慕栋宇,衣敝衣则慕华好,食粗粝则慕甘肥”[3](404)。象山提出用“不逐物”的“剥落”工夫来格除“物欲”,使人超越了功利欲求。他的这种无功利的人生态度与现代美学强调的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无功利性是相通的。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的核心就是审美感受无功利性理论。从阿奎那、夏夫兹博里、康德、叔本华、再到布洛等人都对此作出过深入的论述。象山曰:“事实湮没于意见,典训芜于辨说,揣量模写之工,依仿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习熟足以自安。”[3](5)象山提出了不为“邪说”所惑的“剥落”工夫来扫除成见。消解成见对于精神的束缚,从而使心灵得到自由解放。只有摆脱成见之心才能体认天理。这点也和现代美学相契合。
针对“物欲之蔽”和“意见之蔽”,象山通过“剥落”工夫存养“本心”,来体认天理。这是一种“日损”的“为道”方法,与现代西方现象学的思想主张相似。象山的“剥落”工夫有似于现象学的“悬置”或“加括号”等“现象学的还原”方法。通过“剥落”工夫,“本心”澄莹,从而获得本真体验。
“剥落”工夫之外的“存养”工夫就是“自省”。象山认为,人是“血气”之人,显露于五官,就不能说一切皆正,须要一番“剖剥”工夫,才可去伪存真。此为“穷究磨练,一朝自省。”[3](464,466)即“顿悟”,才能“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3](396)。
客观事物一般都具有非审美属性和审美属性两个方面。经过“存养”后的主体摆脱了功利的诱惑,不以实用的眼光注视对象,满足私欲,那么,事物的审美属性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来自功利方面的刺激就会受到抑制或淡化,从而形成优势的审美兴奋中心,对事物作美的审视。此时,“本心”达到内在空无,“本心”虚怀以纳万物,就具备了“虚”的特点。达到空明的“本心”,指向了“静”,静虑以明事理。
象山的诗句:“讲习岂无乐,钻磨未有涯。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酒可陶吾性,诗堪述所怀。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偕。”[3](484)“此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与天渊?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3](143)“临水起高阁,红尘不相扰。中有草元人,时来看花鸟。”[4](117)
象山强调主体通过“存养”等工夫、具备“虚静”之心,忘掉对红尘的功名利禄、祸福寿夭的考虑,忘掉自我本身,达到齐万物,泯物我的境界。这样就能断“却了闲牵引”,“红尘不相扰”,能够做到“俯仰周旋只事天”,达到了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所说的“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5](157)培养了一种超脱的心态,于是“此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