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随文释义的.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其内容不仅要解释词义,而且还要校勘文字、标明音读、疏通文章、诠释用典、考评典章制度、分析语法、揭示修辞手段等。只是不同的注释书,因其注释的重点和目的不同而在注释内容方面会各有所侧重,因而也就 形成了不同的体式。 所谓注释体式,就是指注释的体裁格式。 随文释义的训诂类型 传注类 :诂、故、训;传、注、笺 。 章句类: 义疏类 集解类 音义类 补注类 一、传注类 这是包括传、注、笺、诂、训等一类的训诂体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解释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句名物,目的是疏通词义,扫除语言障碍。 (一)诂、故 、训 “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诂又写作“故”。笼统讲,三者都是注解的意思,是注释的别名。所以,古人往往合称为诂训。自从《毛诗故训传》合称诂训之后,该术语就是一个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并列结构的专门术语。 孙诒让《墨子间诂》、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何休《论语注训》 (二)传、注、笺 1、传,是传述的意思,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广义的“传”与注解是同义词,狭义的“传”则与“笺”相对,是专门阐释经义的注解。“传”又分内传、外传。内传指密切联系经文,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外传是“其文不注于经”,“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 2、注,是注释的通称,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就是直接注解古书,使读者便于理解的意思。作为注解的名称,“注”与“传”基本一致。据说,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解皆称“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解统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括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 3、笺——是传注体训诂体式之一,就是在前人注解的基础上,对前人不明确或过于简略的注释加以补充说明,使之明白;对前人没有作注的地方补上注释,使之可识别。注书叫笺,始于郑玄。 [例1]《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例2]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衿与裯。 毛传:裯,禅被也。 郑笺:裯,床帐也。 二、章句类 章句:注疏名称之一。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省称。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嵌到句子的直译当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 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 汉·赵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由上面内容可知,《孟子章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题解。《孟子》共七篇,越岐在每篇题目之下都对该篇的篇名进行了解释。 2、分每篇为数章,并在篇名之下标注章数。如赵岐把《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分为七章,就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下标注“凡七章”。然后逐章解释其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接着串讲句意;或者直接串讲句意,不解释其中的任何词语。末尾用“章指言”来点明全章的主旨。 章句类和传注类的区别 1、注解内容上有差别。章句不离开经文,但空发议论或阐释,而传则经常离开经文,叙事考史。 2、注解重点有差别。传注解的重点是疏通经文的字句;章句虽然也疏通经文字句,但注解的重点是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 3、注解繁简有差别。章句“委曲支派”,解说繁琐;而“诂”“训”“传”“注”等则“要约明畅”。 三、集解类 是汇集众说为一书的注释形式。以集注、集传、集释、汇订命名者均属此类。其特点是将前人的训释汇为一体,并加以鉴别,供读者择善而从,在前人无注而需要诠释的地方,则由编撰者补作注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 何晏把“学而篇”分为十六章,这是选自《论语·学而第一集解》中的第一章。 “马曰”是引马融的注释,“王曰”是引王肃的注释,“包曰”是引包咸的注释。最后的“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没有标明“某曰”,则是何晏自己作的注释。 例 王先谦《荀子集解》 课堂训诂材料\王先谦《荀子集解》.doc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王引之曰:“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自取断折。所谓太刚,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餘。”祝餘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祝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