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报告一_陈易新_2012010136.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一:机械式仪表和应变片电测方法实验 结22 陈易新 同组人 王梦争 王琛 郭铁城 陈致佳 1 实验目的 1 掌握结构实验常用的几种机械式量测仪表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构造及安装和测读方法; 2 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择、粘贴、检验和引线焊接等工艺; 3 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标定和常见故障的排除; 4 为实验二的试件作贴片准备。 2 实验用具及设备 1 等强度悬臂钢梁一套,含砝码(); 2 百分表二块; 3 磁性百分表支座一套; 4 曲率仪支架一套(支座间距100.0mm); 5 短标距电阻应变片,各3-5 片,作贴片练习和实验用,另有3-5 片长标距电阻片为准备实验(二)所用; 6 工具箱一个:钢尺一把、镊子、电烙铁、棉花、砂纸、丙酮、松香、导线等; 7 仪器设备:数字万用表一个、静态电阻应变仪一台; 8 实验二用混凝土棱柱体试件一块。 3 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实验加载和测量方案,之后经任课老师审核通过,即可开始实验; 1 粘贴电阻应变片: ①在等强度梁上按实验测量应变的需要标出贴电阻片的数量和位置: ②用数字万用表,测应变片阻值,进行分类编组,选出工作片、补偿片; ③严格按照操作工艺,在钢材或混凝土表面进行贴片工作; ④检查电阻应变片粘贴质量,包括外观及量测电阻片阻值和绝缘电阻; ⑤焊接引线,之后重复上述测量。 2 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①熟悉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读数; ②测量等强度悬臂钢梁上,各应变片的应变值初读数; 3 在等强度悬臂钢梁上安装百分表、曲率仪、(杠杆应变仪); 4 记录仪表所在位置的x值; 5 根据预习报告的计算结果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记录各仪表初读数; 6 按预习报告的计划对等强度悬臂钢梁进行分级加载,分级卸载,记录读数;卸 载分级与加载分级相同,共分(3-5)级,记录并校核各仪表读数; 7 整理记录资料,全组同学清点并整理实验用设备和工具,请任课老师检查后离开实验室; 8 核对实验之后编写实验报告的信息是否完整; 9 实验记录要求: ①记录各量测仪表在等强度钢粱上的位置,画出示意图; ②实验原始记录需要记录在事先编制的记录表格中,实验加载数据记录过程中边记录、边计算; ③每级荷载施加完成后,计算每个测点量测值的增量,比较数据的发展变化规律; ④第一遍加载卸载结束后计算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对比关系; ⑤实验原始记录只能杠改,不得用橡皮涂改; ⑥有两组有效数据,即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虽有分工,但要及时轮换,为每位同学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 10 小组讨论实验二的应变片布置方案,按照小组确定的贴片方案,在试件上贴片为实验二作准备。 4 等强度钢悬臂梁的承载能力理论计算 4.1 建立计算模型 计算等强度钢悬臂梁的承载能力(尺寸及材性见图1)并选定实验最大荷载,计算该荷载值下梁的挠度及应变值(参阅四,操作部分); 实验所用等强度钢悬臂梁的示意图如Figure 1所示。材性由生产厂家给出,尺寸实测如下: 图 SEQ Figure \* ARABIC 1 等强度钢悬臂梁的尺寸及材性 以下计算仍按照图中标示值进行。等强度梁理论平面应为三角形,但考虑到在悬臂梁端部加载,梁端部需有一定的承载力,因此在梁端部加宽,但不考虑对梁其它部分的性质的影响,仍按照三角形计算。并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图 SEQ Figure \* ARABIC 2 等强度梁理论模型 在横坐标为x处,惯性矩,弯矩。 在 (x, y) 处,应力,应变。 根据材料力学知识,曲率,亦即。可以根据该式由实测应变值推算得到曲率。 曲率处处为同一个常数,因此梁的挠度曲线为一圆曲线。而处有,可以写出挠度曲线方程为;特别地,在梁末端处,挠度。可以根据该式由实测挠度值推算得到曲率。 4.2 最大承载力计算 整根梁上最大应力同时出现在各处上、下表面,即处:应力。 当时,荷载, 应变, 曲率半径, 端部挠度。 4.3 各级荷载下理论应变、曲率、挠度计算 由于,可加5级荷载,分别为1~5kg. 各级荷载下应变、曲率、挠度计算值如下: 砝码(kg) 荷载(N) 应变() 曲率() 挠度(mm) 1 9.8 178 111 5.02 2 19.6 357 223 10.04 3 29.4 535 334 15.08 4 39.2 713 446 20.15 5 49.0 892 557 25.26 5 数据处理 5.1 实验方案 本组选择贴片方案一,即在等强度梁表面纵向粘贴应变片R1,在另外的一个钢片上粘贴温度补偿片R2,组成半桥,连接应变仪,应变仪读数即为实际应变。 图 SEQ Figure \* ARABIC 3 应变片贴片方案 挠度测量点应尽量靠近端部,实际测点距端部x=45.4mm;应变测量点应尽量靠近伸臂梁根部,实际测点距端部204.4mm;曲率测点位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