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八章 竹荪栽培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述
竹荪又名“竹笙”、“竹菌”、“竹松”、“竹萼”、“竹笋菌“等,是我国名贵山珍,形态怡丽,清香袭人,在我国贵州、云南、福建、江苏、浙江、台湾、湖南、河南、河北都有分布,但以我国西南各省出产的最为名贵。除我国以外,在日本、印度、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也有发现。
早在公元544年我国就有关于竹荪的文字记载,我国人民对竹荪的认识,至少要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二、食用价值
据分析:竹荪干品中,粗蛋白含量达18.49%,纯蛋白达13.82%,矿物质元素含量全面,其硫元素含量之高,几乎是其它菌类的7-15倍,还含有15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将竹荪作大补品列入上等宴席,川菜中的“竹荪烩鸡片“、闽菜中的“竹荪响螺汤”、萼菜中的“竹荪鸡掌”、桂菜中的“玻璃鸡片竹荪”、黔菜中的“竹荪银耳”、滇菜中的“竹荪汽锅鸡”、京菜中的“氽竹荪云片”等都是盛名于世的佳肴。在隆重的国宴上款待美国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都用了竹荪名菜。
三、药用价值
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能防治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病,把竹荪和糯米一起煮水饮服,有止咳、补气、止痛的功效,动物实验证明,每公斤体重投300毫克竹荪热水提取液对肉瘤180的抑制率可达60%,对艾氏瘤的抑制率可达70%,用于治疗白血病也有一定效果。贵州平坝县用红托竹荪治疗细菌性肠炎,收到较好疗效。另外,云南傣族常将竹荪与肉同煮,将竹荪汤汁淋在鲜肉上或在吃剩的汤菜里放一支竹荪,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3-4天不腐,还保持肉的鲜味,竹荪的防腐作用已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四、栽培历史
长期以来,竹荪只依靠天然采集,贷源紧缺,竹荪售价非常昂贵。据报到近年来全世界竹荪 的年产量都只在一吨左右,竹荪的生存已危在旦夕。1973年,国内开始了人工栽培竹荪的研究,八十年代人工栽培竹荪获得突破性进展,贵州在八十年代未竹荪人工栽培进入了大面积推广阶段,真菌皇后——竹荪由原来的山间野外,翠竹林中来到了栽培者的前庭后院,栽培室中。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地位
竹荪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科、竹荪属。这个属已发现的有11种,目前供人工栽培的主要有四种即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
二、形态特征
长裙竹荪子实体幼时卵状球形,后伸长,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直径约3-3.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5cm, 有显著网格,具微臭而暗绿色的孢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网眼多角形,宽5——10mm。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椭园形。
短裙竹荪子实体高12——18cm,菌托粉红色,直径4——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5——5cm,具显著网格,内含绿褐色臭而粘的孢子液,顶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3-6cm。网眼圆形,直径1-4mm,有时部分呈膜状,柄白色或乌白色,中空、仿锤形至圆筒形,中部粗约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平滑,无色,椭圆形。
红托竹荪子实体高20~33cm, 菌托红色,菌盖钟形或钝圆锥形,高5~6cm, 宽4~5cm, 具显著网格,产孢组织暗褐色,端平,有孔口,具微臭。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7厘米,网眼多角形或棱角圆形,网孔1—1.5厘米。柄白色,圆柱形,中空,长11—12厘米,宽3.5——5厘米,孢子卵形至长卵形,壁光滑,透明。
棘托竹荪子实体高8-15cm, 菌形瘦小,肉薄。菌托粗糙有突起物,菌盖薄而脆,长裙、白色、有奇香,孢子无色透明,呈椭圆形,孢子群呈深黑色。
三、生活史
在适宜的生活条件下,竹荪的孢子萌发出菌丝,菌丝体由无数管状细胞交织而成,菌丝体呈蛛网状,开始萌发出来的菌丝是单核菌丝,纤细质本后形成双核菌丝,粗状。双核菌丝进一步发育便成了组织化了的索状菌丝,即三次菌丝,竹荪菌丝初期白色,经过较长时间培养以后,便具有不同程度的粉红色,淡紫色或黄褐色,这些色素受到变温,光照,机械刺激或干燥脱水后更为明显,色素也是鉴别竹荪菌种的主要依据。
在适宜的条件下,伸长到地表面的索状菌丝的类端逐步膨大成白色小球,这就是竹荪子实体原基,经过40—60天,这些原基中的少数处于生长优势的部分便继续长大成熟成鸡蛋或鸭蛋大的卵形菌蕾,破土分化成子实体。
竹荪的子实体分化形成,可分为六个时期:
1.原基分化期
是位于菌索先端的瘤状小白球,内部结构很简单,仅有园顶形中心柱。
2.球形期
幼原基逐渐膨大成球状体,开始露出地面,内部器官已分化完善,顶端表面出现细小裂纹,外菌膜见光后开始产生色素。在外菌膜与内菌膜之间充满透明的胶质体。
3.卵形期
位于菌蕾中部的菌柄,逐渐向上生长,使顶端隆起形成卵形,裂纹增多,其余部分变得松软,菌蕾表面出现皱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