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方言“得”字表被动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江西南丰方言“得”字表被动考察   摘要:学界历来对“得”字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其演变为助词的语法化上。其实在某些方言中还存在介词“得”表被动的用法。对“得”进行溯源发现,这一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只是在近代汉译中逐渐消失,只在部分方言中保留下来。本文以江西南丰方言为例,从历时角度考察“得”字虚化为被动用法的过程,并试图从地理分布和历史层次上探求该现象在南丰等地区保存下来的原因,以探究其初始面貌。   关键词:得被动南丰方言历时考察   一   对“得”字的考察,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研究其演变为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如梅祖麟《汉语语法史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演变方式》、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等,都没有提到“得”可作为被动标志。何亮《方言中“等”表被动的成因探析》分析了江西方言“等”表被动的成因。本文试图分析上江西方言中的“得”表被动的用法。   南丰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属于赣方言抚广片。南丰方言中,“得”有两种读音,一个是入声[ti?l],一个是轻声[ti?],读入声时主要是动词、介词,读轻声时主要是助词、语气词、词缀。其中,作介词即作为被动标志来使用是南丰方言比较特殊的用法,如:钱得分完了。“得”相当于“被”。现代汉语里,表被动标志的词有“被、让、叫”等,然而,在南丰方言中,却只使用“得”。笔者猜测,“得”能有这种用法应该是有其虚化发展过程的,若从历时上对其考察,定能发现其虚化的痕迹。   二   “得”原义是动词“得到”,与“丧”相对,如:《周易?第五十六卦旅火山旅离上艮下》:“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这里“得”是及物动词,后面常跟名词。有时,“得”后所接的名词是人们所不愿的,如:“病”“罪”等。《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维曰予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於乡党州闾。”   由上可知,作为动词的“得”在上古可构成“S+得+(于)+O”式,并且“得”后加“病、罪”等,有“招致”义,这种语义后来慢慢发展为“遭别人的不快或怀恨”。虽然此时这种被动义往往要借助介词“於”来表达,但仅靠语义这一点,就给以后“得”字发展为被动句标志打下了基础。   不论是梅祖麟、吴福祥,还是曹广顺,在对“得”的语法化研究中,都提到“得”与前面一个动词构成的连动式结构,致使“得”后来发展为状态或者可能补语的助词,但都没有提到“得”后也可以接动词的用法。张延俊在《汉语被动式的历时研究》中从历时角度对“得”的被动用法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得”在上古时期就已有两种变体,即“得V”式和“得V(于)A”式。此时“得”的具体语义开始消失,出现被动用法的苗头。到了中古时期,这种用法就更加凸显出来了。例如:   (1)扶苏以数谏故不得立,上使外将兵。(《汉书?陈胜传》)   (2)周侯于荆州败绩,还,未得用。(《世说新语?赏誉》)   这两例虽都是在“得”的否定式中,形成了“S+得+V”式,这是“得”具有被动义的转折点。上述两例语义上,除了可以继续按“得到”义来理解外,“得”开始虚化,具备“被动遭致”的含义,并且还具有了受事主语和受事行为。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认为,“‘被’字直接附于动词前,这是古汉语用法的延续”。在结构上,“得”也具备了被动句初始的形式,不过还只出现在否定式中。在下面的几例中,“得”的被动式更不受束缚,使用更加灵活。   (3)朝错为太子家令,得幸皇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汉书?荆燕吴传》)   (4)年十三,因事入宫,得幸于平文,生昭成帝。(《魏书?皇后传》)   另外,张延俊(2010:206)指出“谓语中出现了动词双音组合,有时还可以见到受事宾语”或者是“在充任句子主干之外,出现了担任宾语的例子”,还有的在“主语中出现了非生物成分”。如:   (5)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産子一岁輒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水经注》第一卷)   (6)其后曾孙陈掌以卫氏亲戚贵,愿得续封,然,终不得也。(《汉书?王陵传》)   (7)傍侧之田,皆得浇灌。(《水经注》第三十七卷)   如果说例(1)、例(2)还可以用“得到”义来理解,那么其他几句尤其是例(5)、例(7)两句中的“得”俨然已无实际的“得到”义,并摆脱了引进施事对象时用“于”的介词结构的束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已经具备了被动式的初步形态,形成“S+(Adv)+得+VP”式。   张延俊认为“得”字式在近古不但“没有取得进一步发展”,反而“从现实语言中退出”。该句式已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