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塑剂增塑原理.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增塑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增塑剂的增塑原理 第三节 增塑剂的基本性能 第四节 增塑剂的品种及用途 第五节 增塑剂的生产 第一节 概述 增塑剂是加进塑料体系中增加塑性同时又不影响聚合物本质特性的物质。 增塑剂的主要作用:削弱聚合物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增加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性,亦即增加塑料的塑性。 塑料的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都得到提高,而硬度、模量、软化温度和脆化温度都下降。 增塑剂分为内增塑剂和外增塑剂。 内增塑剂:在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引入第二单体,由于第二单体共聚在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故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 内增塑的另一类型是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引入支链(或取代基或接枝的分支)。而支链可以降低聚合物链与链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增加了塑料的塑性。 由于第二单体与聚合物链段具有稳定的化合结合,所以不被介质所抽出,但从工艺和成本上考虑,内增塑剂的使用温度范围比较窄,而且必须在聚合过程中加入,通常仅用于略可挠曲的塑料制品中。 外增塑剂:一般为外加到聚合体系中的高沸点的较难挥发的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物质。 绝大多数是酯类有机化合物,通常不与聚合物起化学反应,在温度升高时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溶胀作用,与聚合物形成一种固溶体。 外增塑剂的性能较全面,生产和使用方便,应用广泛。平常所说的增塑剂均指外增塑剂。 增塑剂的用途非常广泛。除用于PVC外,还用于纤维素、聚醋酸乙烯、ABS、聚酰胺、聚丙烯酸酯、聚氨基甲酸酯、聚碳酸酯、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和某些橡胶。 增塑剂主要用在PVC树脂中,在PVC软制品中平均100份树脂要添加45-50份的增塑剂。 目前世界范围的增塑剂80-85%用于PVC塑料,小部分用于橡胶、纤维素树脂、涂料等。 因此增塑剂的发展与PVC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PVC仍是最重要的通用塑料之一,软质PVC在工业发达国家约占PVC总消费量的40%,在发展中国家所占的百分比高于60%。 由于硬质PVC在建材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硬质PVC制品所消费PVC树脂的比例还将继续增加,使软质PVC所占的比例将相对降低,所以增塑剂消费量的增长率将低于PVC树脂的增长率。 我国的增塑剂工业起源于五十年代,基本和我国的PVC工业发展同步,80年代以来,我国PVC树脂产量迅速增加,对增塑剂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大大推动了我国增塑剂工业的发展。 从大类来说,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烷基磺酸苯酯、环氧类、氯化石蜡类、磷酸酯类、苯多酯类、聚酯类、柠檬酸酯类等都有生产。 第二节 增塑剂的增塑原理 增塑剂按其作用原理和作用方式,可分为内增塑和外增塑两种。 内增塑:以异种单体分子进行嵌段共聚或接枝共聚,从而降低分子间的引力,如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共聚。 外增塑:借助于某些具有溶剂化能力的低分子物质,掺入到树脂分子间,增大分子间的距离,以达到降低树脂分子间引力,增塑的结果是分子间的引力降低,使被增塑的树脂变得柔软,同时降低树脂加工温度。 一、对增塑剂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想的增塑剂,其性能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a与树脂要有良好的相容性; b增塑效率高; c对热和光稳定; d挥发性低; e耐寒性好; f迁移性小; g耐水、耐油及耐溶剂抽出; h电绝缘性良好; i具有阻燃性; j无毒、无色、无味; k耐霉菌性好; l耐污染性好; m粘度稳定性好; n价廉。 二、影响塑化主要因素分析 1、聚合物的分子间作用力 当增塑剂加入到聚合物中时,增塑剂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相互的作用力,对增塑作用影响很大。 其分子间存在着两种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三种。 范德华力是一种永远存在于聚合物分子间或分子内非键合原子间的、较弱的、作用范围很小的引力。它具有加合性,故有时很大,以致对增塑剂分子插入聚合物分子间的妨碍较大。范德华力包括以下三种力: (1)色散力: 它存在与所有极性或非极性的分子之间,系由微小的瞬时偶极的相互作用,使靠近的偶极处于异极相邻状态而产生的吸力,但只有在非极性体系中,如苯、PE、PS中,其色散力才占较主要地位。 (2)、诱导力: 当一个具有固有偶极的分子在相邻的一个非极性分子中,诱导出一个诱导偶极时,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之间的分子引力称为诱导力。对于芳香族化合物,因为π电子能高度极化,所以诱导力特别强。 (3)、取向力: 当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固有偶极的取向,从而引起分子间产生一种作用力,通常称为取向力。酯类增塑剂与PVC的相互作用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 2、氢键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