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液体选择 胶体或晶体液哪种更优尚无定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胶体液扩容效果更好 不同种类液体的剂量、顺序复苏时没有特别推荐,需根据具体情况应用 胶体液(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免疫和肾功能有影响,血肌酐高于正常2倍时不建议使用 白蛋白不适用于有明显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 全程监测 对病情变化、治疗反应动态监测,调整补液方案 具体原则为: 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脉氧、意识 压力和容量:CVP、PICCO、PAC 氧输送:血气、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组织灌注:尿量、皮肤、血乳酸、胃肠压力监测、组织pH测定 动脉血流量:食道多普勒超声 体重监测 复苏有效的指标 心率: 100-120 bpm 尿量:儿童(1.0 ml/kg/hr) 成人 (0.5 ml/kg/hr) 血乳酸:下降 碱基缺失:改善 血压不是敏感指标! 全程监测 Summary 液体管理的基础是对基础病和干预手段的充分认识 液体管理是对输液总量、种类、速度的综合调整 了解监测指标的干扰因素,结合临床综合评判 标准制定具有宏观性,需要医生做出个体化判断 谢谢聆听! * 44-32-28 size * * 补充液体的种类 晶体溶液 生理盐水 乳酸林格液 其它电解质溶液 天然胶体 全血 新鲜冻干血浆 人血白蛋白 人造胶体 明胶 右旋糖酐 羟乙基淀粉 晶体液 扩充功能性细胞外液 补充电解质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价廉 时效短 等张晶体液 平衡液(林格氏液): 优点: 电解质酸碱度、渗透压及缓冲碱与细胞外液相近 增加血容量、补充组织间隙的液体 缺点: 维持时间短,约30分钟后血管内外达到平衡 仅20-30%存留在血管内,为补足丢失的血容量需输入4-5倍的液体,增加组织水肿风险 生理盐水 Na 150mmol/L Cl 150mmol/L 电解质含量与细胞外液有差异,大量输入导致高氯性酸中毒 输入后30分钟内达到平衡 ?留在血管内,3/4在细胞间隙,不进入细胞内 血浆增容率25% 葡萄糖液 快速达到细胞内外平衡,1000ml输入后 700ml进入细胞内 250ml进入细胞间隙 50ml停留在血管中 葡萄糖溶液没有扩容作用! 补充水分、补充能量 作为溶媒 高张晶体液 3-10%,常用7.5%生理盐水 优点: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的效率高,维持大约2小时 降低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 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 缺点: 电解质紊乱 适应症: 各种原因的低血容量状态 脑水肿高危患者 胶体液(分子量>1万道尔顿) 优点: 扩容效果好,增加血容量 增加心输出量 增加氧转运量 增加营养性血流量 组织水肿少 缺点: 价高、安全性? 常用胶体液组成成分 溶液 成分 分子量 取代级 Na Cl 半衰期 血浆增容率 右旋糖酐 多聚糖 4-7万 154 154 6-12小时 20-50% 羟乙基淀粉 淀粉 10-30万 0.3-0.7 154 154 3-4小时 80-100% 明胶 多肽 3-5万 154 154 4-6小时 20-50% 人血白蛋白 白蛋白 7万 18天 18ml/g 右旋糖酐 根据分子量大小分类: 小分子(MV<10KD) 低分子(MV 20-40KD) 中分子(MV 60-80KD) 扩容作用和半衰期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不良反应: 肾损害 抑制凝血、抑制血小板功能 抑制吞噬细胞功能 过敏 人血白蛋白 成分: 人血类制品,在细胞内经溶酶体蛋白酶水解 药理作用: 增加血浆容量、消除组织水肿 营养 缺点: 过敏反应 价格高、来源困难 液体管理原则 系统评估 方案制定 监测与调整 系统评估 容量—容量不足或负荷过重 循环—泵功能、血管张力、微循环状态 呼吸—氧和状态、肺功能 血液—血液氧输送能力 组织灌注—有无灌注不足 器官功能—有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原发病及病情评估 评估指标 传统指标 HR,BP,体温,呼吸,尿量,末梢循环状态,中心静脉压(CVP)--敏感性、特异性较差 现代指标 脉氧,氧输送,组织氧和(NIRS),血乳酸,呼末CO2 综合分析,不能根据单一指标 方案制定 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治疗目标 依据个体化原则确定剂量/速度/种类/顺序等 监测及调整 充分复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Shires等的研究认为,创伤性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应快速补充血容量及丢失的细胞间液。建议补液量应达到丢失液量的3至8倍 。 方案制定-剂量 限制性复苏 1992年以来,Copone、Stern等经过动物和临床研究观察到,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