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恩·乌特松:“贝壳”为他熄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约恩·乌特松:“贝壳”为他熄灯   “悉尼之魂”,几乎没有人会怀疑,那就是悉尼歌剧院——这个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它也被誉为“澳洲之花”。   11月29日,作为“澳洲之花”的设计者,当代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丹麦建筑师约恩·乌特松安然在睡眠中辞世,享年90岁。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悉尼歌剧院11月30日晚熄灭灯光,一旁悉尼海湾大桥上的澳大利亚国旗第二天也降半旗志哀。   出人意料的胜出   乌特松1918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他毕业于当地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乌特松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的建筑事务所。乌特松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后来又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以后的十多年,他游历了中国、日本、墨西哥等。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始于1957年。当时,38岁的乌特松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这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的作品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而当时,澳大利亚没有人听说过乌特松这个名字。他做悉尼歌剧院方案时,都没看见过悉尼现场环境,只是看了些港口的照片。   乌特松曾回忆自己当初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要是哪里画得不对,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过。”当祝贺电话打到他在丹麦的家时,乌特松的女儿琳和他的助手同时尖叫起来,他们同时喊道:“悉尼,悉尼!”乌特松问:“我得的是第三名吗?”他们回答:“不,是第一名!”      悉尼竟成“伤心地”   宣布中奖后6个月,意气风发的乌特松举家迁往悉尼,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和工党的热情欢迎。乌特松开始以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的身份工作。   然而,接下来的是麻烦不断:如帆的大屋顶无法修建;轻薄的壳体难以施工;光对十个大“海贝”的安全系数计算就花去了整整五年时间;光填海建广场就花掉了预算的全部资金……当歌剧院逐渐成型时,它不仅成了悉尼的焦点,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在野党攻击为建歌剧院政府置社会福利于不顾;市民怀疑纸上的宫殿能否最终完成。“破浪鼓帆”的寓意,仿佛一出世即要经受现实的考验。   1965年,澳大利亚联合党在大选中打败了工党,新南威尔士公共工程部部长大卫·休斯开始收紧开支。乌特松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拿不到工资。于是他铤而走险,写了一封辞职信送给休斯。乌特松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原以为他们会请我回去的。”可是事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乌特松的幻想。辞职信送走不到1个小时,一辆白色的政府小车直接开进歌剧院办公室,送给乌特松一封休斯的回信,上面写着:“谢谢,我们接受你的辞职。”   “对他来说,不能继续建造歌剧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乌特松的儿子回忆说。于是,失望的乌特松带着家   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将永远不再踏上这片带给他伤心和失望的土地。      “一座被施了魔咒的城堡”   这时乌特松设计的歌剧院只完成了外部施工就被中断,一支经验并不丰富的地方建筑队伍被招募完成了剩余的内部施工。这项原本为期4年的建筑计划最后竟然花了17年才完成。而工程的整个预算也从最初的700万美元飞升到1亿美元。然而,这件艰难出世的建筑物不久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其“形若洁白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悉尼歌剧院传奇般的诞生经历使全澳大利亚人对它着了迷,关于它的书籍、电影陆续问世。1995年,作曲家阿兰·约翰以此为主题创作的歌剧“第八大奇迹”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自从1973年开放以来,悉尼歌剧院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演出中心,平均每年有3000场演出在这里上演,接待观众达200万人次。   然而,悉尼歌剧院的内部构造却与它壮观的外部景象并不匹配。不仅音效不好,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显得过于局促,乐队演奏席位狭小拥挤,观众座位之间的阶梯也太过陡峭。   一位批评家就曾将它形容为“徒拥三角钢琴的外表,里头却是一堆生锈的琴键”。许多演奏家都不堪忍受歌剧院糟糕的声音效果,悉尼交响乐团甚至一度威胁抵制在该歌剧院演出。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主席约瑟夫就曾表示,歌剧院一直以来“就像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城堡,没有一个有天赋的建筑师愿意考虑对它进行整修”。      修缮歌剧院却拒绝返澳   1999年乌特松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又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新西柱廊。   200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政府宣布,他们将投入2400万澳元对悉尼歌剧院进行修缮,希望以此平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而乌特松的梦想又有了重新实现的机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