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含糊现象和其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3.3 语用含糊现象 语言交际中的随意言谈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体现的是语用含糊现象。 例如:she is a crazy girl. 7.3.3 语用含糊现象 A:说话人用明确的言辞表达模糊的想法或信息。 现象:事物的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是明确的,其定义也很清楚。不过,人们为了表达想法而提及某个概念时,不十分讲究这个概念本身的确切定义。 原因:在自然语言中找不到与之直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 例如: 张山是个秃头。 假设:说话人见过张山知道他头上还是有点头发。 用“秃头”这个明确概念表达某一信息或事实 “秃头” →“头接近于秃,但未完全秃” 7.3.3 语用含糊现象 B:听话人对随意言谈只作含糊的理解。 威尔逊和斯珀伯(Sperber﹠Wilson,1995),任何一个话语至少含有两种关系: 两者一致:刻意言谈 不一致:随意言谈 命题形式和说话人想法之间的关系 说话人的想法和表达该想法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例如 张山是个秃头。 听话人一般不作刻意理解,只做含糊理解。 如果说话人需要表达确切的概念或信息,刻意让听话人知道张山一根头发也没有,就要通过明说(explicature)向对方提供更多的语境信息,才会对话语作出确切的理解。 7.3.3 语用含糊现象 c:听话人对间接地二手信息作刻意的理解。 甲对乙说:“张山是个秃头”。——随意言谈 乙对丙说:“甲说张山是个秃头”。 由于丙没有见过张山,乙传达的秃头被丙作为刻意言谈——“一根头发也没有” 7.3.3 语用含糊现象 D:随意言谈中说话人只讲约略,不作断言。 交际中说话人可能借助精确数字或语义结构去表达一定语境下的约略信息。 甲:全村人均年收入有多少? 乙1:25000块人民币。 乙2:大概25000块人民币。 例如 甲:全村人均年收入有多少? 乙1:25000块人民币。 乙2:大概25000块人民币。 假如全村人均年收入并不是人民币25000块,而不是24359.47块。 数字就是一个含糊的近似数,在语用上等于乙2的话语。 7.3.3 语用含糊现象 E:听话人对“非断言性行为”只作约略理解。 甲:全村人均年收入有多少? 乙1:25000块人民币。 乙2:大概25000块人民币。 假设乙1对甲说的话是随意的。(命题形式;实际想法;客观事实) 听话人无法断定说话人的话语是否是一个“断言” “非断言性行为” 7.3.4 语用含糊的作用 人们对客观命题可作含糊表达,有时甚至只有使用含糊表达,话语才显得更得体。换句话说,语用含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语用含糊的语用特征:客观命题具有中心意义,而围绕中心意义会产生各种外围意义,或出现上下、左右等幅度误差 语用笼统或含糊 语用积极意义。 例如 甲:请问超市怎么走? 乙:一直向北走。 乙的回答“一直向北”不够精确,显得模糊,但很合适,因为说话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确地告诉对方超市怎么去,要去多远,听话人也不会期待如此精确的回答:“按照几何直线,正对北极星直行,按每小时步行10公里的速度,行走10分钟31秒。” A:你患了胃癌。 B:你患了消化道溃疡。 假如病人确实患了胃癌 从道义上说,为了不让病人有思想负担,加重病情,医生使用B话语。由此证明了语用含糊的积极作用。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