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与惠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秉绶与惠州 张建豪 伊秉绶是继苏东坡之后,被封建朝廷贬谪到惠州、为惠州造文化福的京官之一。他被贬谪担任地方官,先后主政惠州、扬州两府,励精图治,素有德政声誉。他不以功自居,为人清廉耿介,“每食必具蔬”,平居端朴;为官不倚门户,“屏谢声色”,以此自勉,成为清朝一代名吏和惠州、扬州、汀州著名历史人物。 要说伊秉绶给今人仍留下什么影响,也许首先就应数他的书法艺术。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其书法作品及有关出版物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并不鲜见,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一查就可以浏览到。只要有心寻找,至今在国内外一些博物馆、文物收藏者那里,仍然可以找到他的原创真作。但遗憾的是,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资料介绍太少,不太容易找到相关详情史料。 正因为相关详情史料太少,伊秉绶在其书法艺术之外,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些若隐若现、神秘模糊。为此,笔者仔细搜集、梳理整合有关伊秉绶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一些零散史料,特编辑撰写成此文,尽可能从多角度综合显现伊秉绶,介绍他这个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为人为官和书画艺术,以示纪念。 一、风顺成长,起伏仕途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是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进士,官至朝廷刑部郎中,福建汀州(辖区相当今长汀及周边几县)宁化县人,故人们又称他为“伊汀州”。他的父亲伊朝栋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其父子中进正好时隔20年),历任清朝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等官职,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 伊秉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十一日出生在福建宁化城关的一家书香官宦人家。他生活在清乾隆十九年至嘉庆二十年期间,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16岁进福建宁化县学读书,后受业于其父挚友、名儒阴承方(字静夫),攻读宋儒理学,又潜心研习李榕树(光地)、蔡梁山(世远)及雷翠庭(雷铉)等名儒理论,讲求立心行已之学。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从这史料记载看,伊秉绶青少年时期长居在福建家乡生活成长,很少甚至没有随他父亲伊朝栋进京居住。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伊秉绶26岁中乡试,步入仕途。 1784年,他30岁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当朝太子傅朱珪、大学士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他时常出入朱珪的府第,曾一度住在纪晓岚家中,给纪晓岚的孙子当家庭老师。 伊秉绶一向喜爱书法、绘画、篆刻,关注重视文化事业。他拜当朝最著名的书法大家刘墉为师,习得炉火纯青的书法造诣。一次,他到端溪随砚工一起下到40多丈深的坑洞,点着篝火采砚石。当他采得一块佳石时,怕伤了佳石的神韵,竟不忍下刀雕镌,只是在石的右侧边刻下“留与子孙耕,汀州伊秉绶题”十一个字。这让大学士纪晓岚特别感动,专门为此砚题写了一篇砚铭。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伊秉绶35岁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亨通仕途,先后被朝廷封任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等官职。三年后(乾隆五十七年),好学勤政的他博得朝廷信任,被晋升为刑部主事。 嘉庆三年(1798年),伊秉绶44岁升任朝廷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嘉庆四年(1799年)再度升官,升任刑部郎中,到达其平生官位最高峰。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虎落平阳被犬欺”,伊秉绶也不例外。他才任刑部郎中不过几个月,却即被贬谪到广东任惠州知府;后又因维持惠州一方治安,要求派兵剿匪未果,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再度贬谪去戍守军台。获得平反诏雪后,正值江苏扬州水灾,他由两江总督铁保鼎力举荐,赴扬州指挥抗洪救灾。由于他身先士卒,领导有方,灾民都安然无恙度过难关,而未因灾荒饿死一人。他功德无量,扬州灾民深受其恩,为其歌功颂德。此事感动朝廷,朝廷让他复任州官,任命他为扬州知府。 尽管人才不幸,惠州、扬州可因其得幸矣。 二、主政惠州,崇文典教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除暴安良,为清朝一代名吏。 嘉庆四年(1799年),他45岁从京城贬谪到广东任惠州知府,一到任他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惩恶扬善,抑制恶霸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据《清史稿》记载: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 近代民间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说的是清朝官员腐败,那是指清朝后期。伊秉绶生活在康乾盛世时期,当时的地方官很多都清正廉明,重视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和清末成群结队的贪官污吏大不一样。 伊秉绶在任惠州知府期间,兴利除弊,非常重视并积极发展东江地区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他帮助“岭南才子”宋湘赴京考进士,亲自主持整修丰湖书院,又邀请考中进士的宋湘主持书院教学,招贤纳士发展教育;倡议重修白鹤峰苏文忠公(苏轼)故居、苏轼侍妾朝云墓和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于西湖建“无碍山房”、“招鹤亭”供人游赏;为官

文档评论(0)

Lxq36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