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的探月历程
篇一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月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年人类重返月球又兴起热潮,并开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设永久性基地。
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苏联经过几次尝试,1959年1月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10月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它在月面上行驶10.5公里,进行10个半月探测,考察月面8万平方米。1973年1月,前苏联发射“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在月面行驶37公里,向地球发回88幅月面全景图。
1969年5月,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始月球车研制,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以后“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又分别在月面行驶27公里和35公里。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兴起新一轮探月高潮,中、美、欧、俄、日、印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各自探月计划。
1990年1月,日本发射“缪斯A”号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飞天号”,向月球轨道释放一颗小型探测卫星,但很快出现故障而失灵。
1994年1月、1998年1月,美国先后发射“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探索。
2003年9月,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成功发射,经过13个月漫长飞行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并于2006年9月受控撞月。
2007年9月,日本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亮女神”号,包括一个主轨道器和两颗小卫星,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受控落月。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先后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进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发射“月船一号”卫星,获得一批科学成果,但在轨运行不足一年与地面失去联。
2009年6月,美国一箭双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
2011年9月,美国又发射“圣杯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重力场系统进行精细探测。
篇二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后,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仅仅是幻想,在古老传说和科幻小说中,金色的月球是诱惑人类的迷宫,是赐予人类力量的天堂。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首先从举头望明月时的翩翩浮想开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不但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妙传说,西方人也同样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充满了想像。在英国中世纪小说《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月亮:那里没有绝望,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月球上的居民们讲着音乐一般的语言,有着和地球人相似的长相,只是头要大一些,这使得月球居民比地球人更加聪明…… 而在1865年法国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想像力丰富的作者正确地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同后来航天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径不到3厘米的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尽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并不像当时的天文家宣称的那样光滑,“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伽利略的研究不仅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也颠覆了一些宗教的教义——他的研究不但没有得到承认,反而遭到了当时主流学者的反对。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的脚步,缓慢而艰难。
不仅仅是诱惑 ,月球对人类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中国卫星专家、中科院院士叶培建院士介绍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