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docxVIP

诗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下面是   鹧鸪天·东阳道中   宋代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消退   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萧萧马长声鸣叫。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   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   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   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   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   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   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   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   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   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   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   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创作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