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留守老人行为特征、空间需求及规划应对1
——基于红花岭村留守老人调研
郑有旭,谭江迪,邹祖钰,万尘心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加大,农村中青年人口流失加剧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科学合理地应对 “留守”农业、农村、农民现象是乡村振兴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城市不同,乡村
基础设施薄弱,组团空间分布分散,如何在城乡规划层面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类群体的需求作出应对,是
值得研究与思考的。本文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为例,采取生活轨迹跟踪的调查方
法,研究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医疗、出行、娱乐等日常行为特征,从中总结其日常生活的空间需求,从而
在规划策略及方法上作出应对与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弱势群体,行为特征,空间需求
1 引言
我国的乡村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试探中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
间,我国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从互助组到农村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上山下乡”等农
村建设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管控乡村,以为的搞建设,求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位,
农村建设严重落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劳动力逐渐向
城市转移。在户籍制度强制约束弱化的情况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农民进城务工收入远高于从事农业劳动收入,促进了大量青年劳动力转移,进而造成了农村
“留守”农业现象。“留守”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多为家庭中年纪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这一
群人无固定收入,以从事自主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是城乡发展中现实存在的弱势群体。
党中央在十九大强调要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缓解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中,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空间
需求规划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本文在梳理农村留守老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红花岭村
留守老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从现状特点中总结空间需求,从而提出在城乡规划层面上的
解决办法及策略应对。
2 留守老人形成原因及调研对象选择
2.1 农村留守老人形成的原因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留守老人现象主要集中出现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村劳动
力供大于求,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禁锢在农村的计划经济时代发生了变革,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批准号。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了农村
老人留守的社会现象。
2.1.2 户籍制度限制的老人被迫留守
虽然大量的农民工转移到城市工作,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户籍制度导致农民
工无法在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导致农民工最终无法实现家庭整体从乡村搬迁到城
市,其去路只能是往返于城乡之间。这一问题就造成了农村老人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下被迫留
守乡村。
2.1.3 乡土情结观念的老人主动留守
由于我国乡村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老年人的乡土情结在主观上引导老人留在乡村。老
人在乡村特定的生活环境下生活了一辈子,其社会人际圈层网络都在乡村。同时,城市生活
与乡村生活的巨大差异性导致农村老人对城市生活的强烈排斥感。另外,农业生产体制改革
提供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也是农村老人难以割舍乡村的一个因素。
2.2 调研地点对象的选择
2.2.1 调研地点的选择
基于以上三点农村留守老人形成的
原因,可以看出便利的对外交通是农村剩
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主要因素,政
策制度是限制农村老人被迫留守的决定
性因素,而相对封闭的传统农村内部环境
图 1 调研村庄区位图
则是农村老人主动留守的主观因素。因此,
本文从对外交通便捷度和乡村内部的传统性
两个层面来对调研地点进行选择。
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官渡口镇北部的红花岭村作为调研对象。红花岭村南
眺长江,西临神农溪,209 国道穿村而过,为村庄提供了良好的对外交通。红花岭村距离巴
东县城不到5公里,可乘坐通勤大巴当日往返。由于交通便利,红花岭村80%的青壮年涌入
城市外出务工,村辖6个生产小组内的1058人户籍人口中,仅有40%的常住人口,在这些
常住人口中年龄超过50岁的数量超过了73%。另外,红花岭村属于山地乡村聚落,村落组
团较为分散,村庄传统观念文化浓厚,很多农户家中仍挂有毛主席画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聚落范型”的三亚乡村风貌指引docx.pdf
- 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乡村空间优化研究 ——以大连市星台镇为例docx.pdf
- 基于认知地图的村落保护路径探索 ——以浙江省黄湓村为例docx.pdf
- 基于生活圈理论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肥城市为例doc.pdf
- 基于乡村社区活力提升的乡村规划方法探索docx.pdf
- 楠溪江流域村落场所精神回归实践探索 ——以永嘉县岩头镇郑岙村村庄规划设计为例docx.pdf
-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功能区的规划与实施docx.pdf
- 山间坝田人文生态景观研究——以黔西南兴义市楼纳村为例docx.pdf
- 生态严控区美丽乡村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ocx.pdf
- 实施导向的乡村整治规划以乐昌市长来镇和村为例docx.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