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ppt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与甲骨文对照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文解字》字义解释 与甲骨文对照分析 关于《说文解字》 问题的提出 一、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相对于小篆更能接近真实的反映汉字最初的构形和意义,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自甲骨文字发现以来,前辈学者为之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成果。然而当我们对照甲骨文和《说文》对于同一个字的字义的反映(解释),很自然的发现《说文》的一些不当之处。因此我们就希望以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来为汉字学的研究在厘清《说文》舛错之处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力图以甲骨文来矫正《说文》,所以我们着眼于《说文》和甲骨文(已释读)共有的字,而且既然是矫正,我们最后所出的成果也只包含《说文》的解释与甲骨文反映的意义不符的字。 研究举例 独特之处 长期以来,对于上古文字的研究,都侧重于字形、字义,而比较 忽略字音。这其中当然是有着原因的。 汉语古音学虽然自明末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汉语的上古音问题仍然是语言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和对于文字的考证研究工作,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很容易就只偏重于形与义的联系等运用古音求古义这一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本小组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以古音学知识来为研究课题服务,以希望取得一些有益的成绩。 在利用甲骨文来对照分析《说文》的字义解释时,有时会由于对于字形的主观揣测,而产生错误的结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完全根据对字形的主观映像来推求字义是不可靠的,必须借助上古音的研究,以理性的思维作出明明白白的判定。 * 关于《说文解字》 问题的提出 研究举例 独特之处 组员信息 关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东汉学者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全书内容十四卷,加上“叙”共十五卷。本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分布于540个部首之下。 《说文解字》部首的次序大体上依据部首的形体相近或意义相关来排列,形成“始一终亥”的次序。各部首内一般先列专有名词,后列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先列带美好祥和意义的词,后列含丑恶灾祸意义的词。 《说文解字》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探讨字源,讲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而且为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汉字“六书”理论,对于今天的文字学研究依然有着极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以秦代通行的小篆为正体,但也不排斥一些许慎所能见到的早于小篆的古文字,而且在解说中更是旁征博引,这对于保存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资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历代的《说文》研究中,清代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而最杰出的莫过“《说文》四大家”。 《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义证》、《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则形音义三者并重,代表了清代《说文》研究的最高成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是《段注》也未能十全十美,这反映在盲目尊许,即便许说错误也曲为之说;《段注》虽然有很多见解和甲骨文暗合,但令人惋惜的是段玉裁也未能见到甲骨文,在很多地方依然未能跳出小篆字体的局限,而失之武断。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古文字材料的不足,《说文解字》的观点和对汉字的解说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 许慎生长于东汉,所作《说文》也是以“小篆”为正体,在小篆的字形基础上分析字体结构和本义,这是《说文》最大的局限。小篆是秦代(国)晚期通用的文字,时距甲骨文的通行时期至少也有将近7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汉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许慎所不能目睹的。然而我们今天却有幸见到被埋葬的甲骨文字,这就使我们对于探寻汉字的本义,厘清前人的舛误,还汉字运用者以最真实的原貌有了最可靠的依据。 比如为字,甲骨作 金文作 ,是以手牵象令其服役之形,《说文》据小篆解为母猴已是不妥,《段注》则辗转为之说“下腹为母猴形”等,更是谬误。 《说文解字》中对“一”字的解释,许慎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根据各家对甲骨文的分析,我们比较赞同丁山对它的总结,“一”是数之始,许慎说它“道立于一”,是先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观念的影响,后又受董仲舒“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王筠也说“此论道也,非‘一’之本意”。我们认为“一”就是一桩事物画一横,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上古时代人们作为记事的符号,从一到四都是这样。 比如,在《古文字诂林·第一卷》的“屯”字下面引唐兰先生的话“屯屮当是一字而歧出者,故声相近(屯在知母,屮在徹母)”,唐兰先生的意思是“屯”与“屮”两个字是同源关系,而他所举的条件则是“声相近(屯在知母,屮在徹母)(实际上,在甲骨文中,屯与屮在字形上也仅仅是一横之别,唐兰先生认为这是甲骨文中常见的增笔现象)”。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