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神经突触化学传递中胞吐作用的分子机制.doc

神经突触化学传递中胞吐作用的分子机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神经突触化学传递中胞吐作用的分子机制 ???? ????目录 一、参与胞吐作用的相关蛋白  (一)突触囊泡膜蛋白  (二)突触前膜有关蛋白  (三)胞液可溶性蛋白质  (四)其他蛋白质 二、突触囊泡泊靠和融合的分子机制   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实现其功能的最基本方式。详细阐述突触传递的机制对人们理解神经信息传递的特异性、行为和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分子水平阐明突触传递的机制才有可能。   神经末梢的突触前部分通常含有两类囊泡:一是透明的较小囊泡,含有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等经典递质;另一类是有致密核心的较大囊泡,含有神经肽类物质。迄今研究较深入的仅仅是前一类小囊泡,而大部分的材料来自对神经肌接头(通常其后部分不是神经元)的研究结果。小囊泡直径约50nm,一个囊泡所含的递质是释放递质的“最小包装”,是量子释放的基础,依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种:(1)可释放的囊泡库,占总囊泡的一少部分,当神经冲动传来时,部分囊泡能与突触前膜融合,将其包含的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2)囊泡贮存库,通常被锚定在细胞骨架网上,当细胞生理需要时可补充前一种可释放囊泡库。突触前小囊泡的释放过程称为“胞吐作用”。神经末梢的胞吐作用可能包括下述一系列步骤:(1)神经脉冲的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2)引起电压门控的N型钙通道开放,Ca2+内流;(3)可释放库中部分小囊泡向突触前膜的“活性带”“泊靠”(docking),突触囊泡蛋白与质膜蛋白相互作用而形成突触囊泡泌体(synaptosecretosome);(4)囊泡在活性带部分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形成一个“融合孔”,从而使囊泡中所含的神经递质排至突触间隙中。融合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形成暂时的融合孔,即所谓的“吻了就跑”(kiss-and-run)的方式;另一种是全融合的方式[1]。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以前一种方式为主;(5)“卸货”以后的囊泡,通过胞饮作用重新被回收至突触前,再次填充神经递质,并再包装恢复至起始状态。如此反复而形成突触囊泡循环。 一、参与胞吐作用的相关蛋白   突触传递的一系列操作都是以其分子构筑为基础的。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囊泡的“泊靠”及“融合”作用都由特异的蛋白质家族所介导。这些蛋白质可分为三类:(1)位于突触囊泡膜的蛋白质;(2)突触前膜上的蛋白质;(3)胞液中的蛋白质。现将迄今已经鉴定并认为涉及囊泡泊靠及融合且研究较多的一些蛋白质介绍如下。   (一)突触囊泡膜蛋白   1. 囊泡锚定蛋白(Synapsin):Synapsin为一磷酸化蛋白家族,特异地与突触囊泡的胞浆面缔合。此家族含SynapsinⅠa、Ⅰb和Ⅱa、Ⅱb四种同源蛋白,约占总囊泡蛋白的9%。SynapsinⅠ、Ⅱ分别由单基因编码,a、b异构体为相应的转录物经不同剪辑而成;异构体的结构差异仅限于羧基端的一部分,从氨基端至大半分子序列高度同源,在不同物种中非常保守。晶体结构分析提示此区与一些ATPase结构非常相似,有高亲和性的ATP结合特性[2]。SynapsinⅠ、Ⅱ为PKA、CaMKⅠ的生理底物。体外试验中SynapsinⅠ能将囊泡锚定于神经末梢中的以肌动蛋白为基础的细胞骨架上。这种作用与神经末梢突触囊泡的生理性积聚有关,同时可调节胞吐的有效性。静息条件下,SynapsinⅠ处于去磷酸化状态,大多数囊泡被锚定于细胞骨架上;当神经元活动和发生与SynapsinⅠ相关的磷酸化作用时,囊泡、SynapsinⅠ与肌动蛋白三联体解离,促进SynapsinⅠ由“贮存库”向“可释放库”囊泡的转换。SynapsinⅡ与SynapsinⅠ有相似的性质,参与胞吐的调节。   2. 囊泡膜缔合蛋白家族(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VAMP/Synaptobrevin):VAMP是突触囊泡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在筛选电鳐电器官的cDNA文库时首先被分离(VAMP1)[3],后来亦自牛、人等生物先后克隆了此蛋白的cDNA。电鳐VAMP的cDNA编码一120个氨基酸的蛋白,包括三个功能域:一为N端富含脯氨酸,约28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此区序列及长度分为三种异构体;二为中心亲水的极性功能域,在不同物种高度保守,含有9个氨基酸残基基序的重复拷贝,定名为V1和V2,V1是肉毒杆菌毒DF的识别位点,V2则是肉毒杆菌毒素F的结合位点[3]。三为C端的疏水区,将VAMP锚定于囊泡膜上。VAMP有三个异构体VAMP 1、VAMP 2和细胞短蛋白(cellubrevin),但差异分布。异构体有相似的功能,异构体的不同分布与其介导不同种类细胞的胞吐机制有关。VAMP含有两个两性螺旋结构,能够与其他蛋白的超螺旋-超螺旋区域结合,也能与脂类相互作用。   3. 囊泡

文档评论(0)

33991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