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作者简介: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1086年,罢相,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谥号为“文”,世称“王文公”,也称“王荆公”。 文学主张“务于有补于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整体感知 泛写: 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不凡。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 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这是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的船只在落日余晖中来来去去。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象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 上阕: 登临送目 澄江 翠峰 帆棹 酒旗 彩舟 白鹭 画图难足 写景: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 怀 古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赞美周瑜 褒贬古人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借古伤己 借古讽今 深大附中 田军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深大附中 田军 .用典抒情 (咏古抒怀, 借古讽今) 包括(1)用事和(2)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 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 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深大附中 田军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自比) 深大附中 田军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 “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 (对比衬托)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