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 风筝分为南北两派。南通风筝俗称“ 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    [ 编辑本段] 【南通风筝文化特色】   许多人常用板子式、带音响,画品多彩,平面多姿,高大魁梧,集体放飞等语言去介绍南通风筝(俗名鹞子)。这,无疑是对的。南通风筝其文化特色是什么呢?这次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初步的理解。制作者的情趣、放飞者的兴趣、观赏者的乐趣,决定了风筝文化关键基因。因为这是人化物质的体现。从制作程序说:取料精细、绘画多彩、雕刻技艺相融、扎糊绷、敦葫隆的知识讲究,引线、尾裆的定位定量,无不与文化属性范畴密切相联。鹞子挂在室内,放在空中,都是静态美,空中美的享受。尤其是葫隆在风力作用下,发出浑厚、或清脆、或婉转的韵律规则的美妙哨音,令人心旷神怡,放风筝既是四肢肌体活动,也是心理陶冶。因此,风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结论是完全有依据的。   从文化的分类说,风筝文化可列入体育文化,因为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理论科学、体育精神、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法规、体育风尚。风筝文化的出生地是民间,风筝文化根在民间,又可称之“民俗体育文化”。   风筝和放风筝活动有两个不同的含意。但它们都属于大文化范畴,又超越了这个范畴。因为,这已发展成为外事交往、经济交流的媒介和桥梁、纽带。   从历史资料看,风筝在我国古代常被作为一种工具——首先,用于军事。后来作为游戏娱乐的工具。明代以后,又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接着,人们又发现了放风筝的医疗保健功能。在历史进程中,风筝和放风筝活动不断地发展和升华,它的属性不仅表现在以上种种。   风筝的本质特性是收藏性、体育性、媒介性。非本质属性具有艺术性、装饰性、礼品性、广告性。从风筝和放风筝活动横向坐标,纵向坐标思考都无疑地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地域性明显是南通风筝文化的首要特征。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濒临江海的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在“和风”的等级时,即4级风时就可放小鹞子了。也就是每秒风速在5.8米至7.3米时,小树头有所晃动、纸片丢下可看出风飘扬的方向,风标开始工作。这些优势是山风、谷风、陆风、山谷风所不能及的。从制作风筝形状也有明显的地域性。如一带喜造型鹞,从如东掘港到通州李港,一般喜欢放六角鹞和七星鹞。从装置葫芦看也有明显的地域区分,石港、刘桥、海安一带喜欢竖排,而港闸一带习惯于下面一对啜子、一只大嗡声、上方几板葫芦不等。从“葫芦”、“葫隆”、“哨子”的名称也有地域差异,有的统称“哨口”,有的地方把“葫隆”、“哨子”区分开来称,用竹筒做身的叫“哨子”,用“葫芦”做身子的称“葫隆”。再如对“葫隆”的名称,有的称“葫咙”等。人们的喜爱是形成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另外,风筝文化根生土长,与当时、当地的各种密切契合。什么格调,都有浓郁的乡土味,对于当时当地的个人具有十分亲切的感觉,但不易超越提升,更有排他的劣根性。   复合性是南通风筝文化又一种突出表现。有人曾把风筝概括为多元的艺术娱乐品,集美术、音乐、雕刻于一体。集体参与的健身操,放风筝至少2人,多至10多人。很讲协同一致,如同接力赛,任何一个动作都要保证到位。中(送上天)的定位偏移,影响头把的运作;尾巴人跑速慢、耐力小,会前功尽弃;或者那一位拉者跌了,会影响升空。劳心结合,智力、体力并用才算得上真正好的风筝玩者。不少人文化不高,但放鹞子、扎鹞子都非常精巧,玩风筝不是只拼体力,还要靠智慧。   多利性是南通风筝文化功能性特征。个人放鹞子,可强身健体。集体放鹞子,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制作中扎、绘、雕、绷(糊)可炼技艺。家住唐闸公园二村的一名孙姓师傅,退休后就喜欢坐桌子(赌钱),爱上放风筝、扎风筝后告别了纸牌,爱人也支持他,家庭和睦了。闸西乡新闸村严汉钧,退休后,一度患了冠心病,爱上放风筝,放飞心情,高血压恢复到正常,冠心病也好了。他还带动周边邻居家几个贪玩游戏机的小学生放鹞子,村民都说“放鹞子好处真多”。学田幼儿园、二中风筝走进课堂,学生参与制作放飞,劳技结合,脑体结合对开启智力起了积极作用,家长们非常高兴。    [ 编辑本段] 【南通风筝文化的传承】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