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出秦简中的授田制问题
摘 要:最新公布的里耶秦简揭示了更多授田制的细节。从申报来看,吾武和寡妇憗的“谒垦”便记录了迁陵的授田程序。主要有自报、审定和复查三个环节,其重要发现是,在迁陵乃至洞庭和更多地区授田是按小块土地分批授予的,以及管理授田的“田”均按乡设有“左田”或“右田”等。根据对刍稾的征收,在迁陵地区还允许跨乡授田,没有一夫百亩的限额。在耕作方式上,迁陵地区的垦田均大量休耕,被称为槎田或田。它的特点并不在于造田的方式,而在于“岁更”的耕作方式。由此可以推算,迁陵民田每户平均当有耕地70亩左右。至于田租,新出秦简则完全证实刍稾是按实际授田数征收的,并间接证实了土地兼并的存在。 关键词:谒垦;槎田;岁更;休耕;土地兼并 文章 战国、秦代的授田制是学界热烈讨论的前沿课题。①随着秦简的更多发现和公布,授田制的一些细节逐渐为世人所知。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授田申报问题 对秦代(国)授田的获知,始于睡虎地秦简《田律》。其律文云:“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②但此律只提到秦有授田,并按授田的亩数缴纳顷刍稿,却没有记载授田的程序、耕作、田租、所有权或占有权等等细节。这就使得授田制研究见仁见智,出现了许多难以弥合的分歧。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公布的里耶秦简记录了授田的“谒垦”实例,为解决授田的申报等问题提供了特别珍贵的史料。 里耶秦简的“谒垦”简文收于《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里耶秦简[贰]》和《里耶秦简牍校释》第2卷等。为行文和讨论方便,兹将其简文转引如下: 丗三年六月庚子朔丁巳,守武爰书:高里士五(伍)吾武自言谒豤(垦)草田六亩武门外,能恒籍以为田。典缦占。 九[月]贰丁巳,田守武敢言之:上黔首豤(垦)草一牒。敢言之。/衔手。(9-2350) 丗五年三月庚寅朔丙辰,贰春乡兹爰书:南里寡妇憗自言谒豤(垦)草田故桒(桑)地百廿步,在故步北,恒以为桒(桑)田。 三月丙辰,贰春乡兹敢言之,上。敢言之。/诎手。(9-14)③ 细读这些简文,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其一,已发现的里耶秦简的“谒垦”记录是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而地点则在偏远的洞庭郡迁陵县(今湖南龙山)。这无可争辩地证明,秦的授田确如许多学者所说,是普遍实施的土地制度,④且与秦亡相始终。而“谒垦草田”⑤则证明秦的授田也确如林甘泉等先生所说:“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基本上是未垦的可耕地。”⑥ 其二,迁陵的所有授田均由受田人自愿向官府申请垦种“草田”,包括“垦草”地点、田亩数量和种植类别等,并以“爰书”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根据前揭《田律》“入顷刍稿”,以及“顷入刍三石、稿二石”,以往多认为秦的授田皆一夫百亩,这些授田都是一次性授予的。从上述“谒垦”来看,并非如此。秦的授田为一夫百亩应大体没有问题,在其他地区的授田或许是一次性授予百亩,但在迁陵乃至洞庭和更多地区却显然是按小块土地分批授予的。高里士伍吾武一次仅“谒垦”草田六亩,南里寡妇憗仅“谒垦”草田半亩,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更透露出一个事实,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农民的耕地面积大多较小,即使有几十亩的耕地,也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凑成的。再参证里耶简8-1519——“迁陵丗五年貇(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卌二】,户百五十二,租六百七十七石。(率)之,亩一石五;户婴四石四斗五升,奇不(率)六斗”⑦。便可以更加證实,秦汉小农的垦田数量不高,一对夫妇每年仅耕种垦田35亩左右(5295÷152≈34.8)。⑧在农业生产力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推测这种现象在秦代其他地区都同样存在。如《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⑨此外,农民的受田地点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也符合就近、方便的原则。 其三,农民在申请开垦草田时,应说明其垦荒后是种植庄稼还是经济作物,并保证不再改变垦田的耕种。如吾武即申请在垦荒后种植庄稼,“能恒籍以为田”,承诺垦田的用处都始终登记为禾田;而寡妇憗则申请在垦荒后种植桑树,“恒以为桒(桑)田”,确认今后都用于植桑。这多少体现了秦代农业生产的分类管理原则,也反映出秦制在所谓“新地”迅速推广方面效率是很高的。⑩ 其四,从土地资源来看,草田就是传世文献和简牍记载的“可垦不垦”田,亦即“未垦的可耕地”。草田在开垦前并不能算是耕地。由于草田含有田间小道、水渠、庐舍等等占用的土地,如青川秦牍《为田律》“道广三步”B11,《汉书·食货志上》“在壄曰庐”B12,它的面积实际都是毛算的田亩面积,要明显大于开垦后的耕地面积。这从岳麓秦简《数》的“里田”算题中便可以得到证实,例如:“里田述(术)曰:里乘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