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
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人们军
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它随着社会的前进,军队建设和战争实践的
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反过来又指导各时期的军
事实践,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它是中国乃至
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频繁激烈、规模巨大、空间广阔、形
式多样的战争实践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所经历的独具特色的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态,几千年高度集权的政权体制,以农业为主,兼
有游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结构,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共存的
民族构成,尚德、勇于反抗侵略和压迫、爱和平、重谋略、荣誉心和
凝聚力极强的民族心理素质,长时期领先的科学技术,以长于理性概
括和辩证思维为突出特征的诸子思想的相互斗争和融合,平原沙漠、
江河湖海、崇山峻岭皆备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也都不同
程度地决定和影响着它的发展趋势和特色。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
载体是兵书。它出现早、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哲理性强。散
见于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
制度等方面的记载,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中国古代军
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
四个历史时期。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8 世纪,即夏、商、
西周时期。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
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
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
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著
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
步战、车战,多为 “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
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 《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
时期出现的 《军志》、 《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这一时期军事思
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申张正义和保民。
《尚书》的《甘誓》、《汤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为出兵
征战之由,以“恭行天之罚”、“吊民伐罪”、“保民”相号召。军
事决策和行动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舍。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易·师》);“尚桓桓”( 《尚书·牧
誓》),以成威武之师;严赏罚,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尚
书·甘誓》)。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
礼为固,以仁为胜”,“不穷不能”,“成列而鼓”( 《司马法》);
战争实践中也已注意到以谋取胜。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都采取了阴
蓄其力、争取与国、剪敌羽翼、运用间谍、侦察敌情、掌握时机、攻
其腹心等方略。 《军志》、 《军政》中有 “允当则归”, “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地利为宝”等
谋略思想的记载。④在作战指挥上,已注意到前锋和主力、车兵与徒
兵的配合及阵法的应用。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
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 8 世纪至前 3 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
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
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
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
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
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
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以 《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
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对战争的认识
逐步深化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直为壮,屈为老”;“夫
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左传·宣
公十二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 《孙子·计》)。战国时兵学家进一步将战争区分为“义”和
“不义”,指出:“禁暴救乱曰义”( 《吴子·图国》), “义者,兵之
首也”( 《孙膑兵法·下编·将义》),并由此确定了自己对战争的基
本态度: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
虽战可也”( 《司马法·仁本》);“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 《尉缭子·武议》)。对战争的起源问题,提出 “兵之所自来者上矣,
与始有民俱”( 《吕氏春秋·孟秋纪》)的观点。对战争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