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支配与 客观归责.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整理资料 文档精选合集 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 古承宗 着 元 照 出 版 公 司 论「车手」作为 诈欺罪之共同正犯 壹、前 言 近年来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行骗手法日益更新,大多是透过严密的组织分工形式来实现犯罪,其中较为特别的角色莫过于负责领款的「车手」。所谓的车手通常是指,在被害人交付财物后负责提领款项之人。现时的司法判决几乎一致地将车手论为诈欺罪之共同正犯(刑§339Ⅰ、§28参照),亦即共同 诈欺罪之共同正犯的法理准据为何。为此,我们试先提出二个根本的先决问题,作为议题分析的准备:一、车手参与谋议并答应协助领款,针对领款的分工协议内容对于形成共同犯意联络的意义为何,而其在被害人交付财产后的领款行为得否论为行为分担;二、车手(或是其他分工角色)于犯罪实行中,甚至是在犯罪既遂之后才加入者的话,仍否论为共同正犯。又依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之行为者,皆为正犯。从一般学说上所理解的犯罪支配切入,多数参与者之所以能够评价为共同正犯,源于参与者对于犯罪实现皆具有所谓的支配力,而须承担起正犯之责。然而,就犯罪实现的历程而言,我们或可将支配粗略理解为,行为人「掌握」不法构成要件的实现;当然,亦可再细致地表达为「实际上乃是行为人所 2 犯罪支配与客观归责 实施的行为本身影响了后续的法益侵害发展。」初步而言,我们似乎难以从纯粹经验性的观点,评价某个行为的实际效果为何,其中应当进一步受限于规范意义上的归责结构(或称「客观归责」),也就是各种经验现象与不法构成要件之间的规范关联性与评价界限。基于这样的归责思考,以及合理说明车手是否成立共同正犯的问题,支撑共同正犯之归责体系的法理准据,势必是解决争点的关键。又此等法理准据必须能够有效证立以下的命题:「不论于既遂前或既遂至终了阶段始加入,车手皆须为他人先前已实现的不法负责」,否则后加入且负责领款的车手恐怕无法被论为共同正犯。这里所提及的问题意识正好凸显了「犯罪支配」与「客观归责」两者在共同正犯的规范领域具有潜在的相互证立可能性。 为此,本文先行整理及分析数则最高法院关于车手成立诈 后,本文尝试重新提出一套共同正犯之归责法理应有的建构逻 辑,并且以此回应负责领取款项之车手是否成立诈欺罪之共同正犯。 贰、最高法院见解之分析与检讨 一、(诈欺)犯意联络之形成条件 【案例一】甲、乙同属诈欺集团,乙为甲所吸收之「车手」。丁亦属于诈欺集团,但与甲、乙非属同一指挥系统。诈欺集团之犯罪方式,尽量斩断横向联系,以规避查缉,故成员之间,通常为上手、下手之指挥关系,避免横向之联系。又前往提款者,有被提款机监视设备录下容貌或遭逮捕之风险,故均推由层级较低者(俗称「车手」)负责测试提款卡功能或领 論「車手」作為詐欺罪之共同正犯 3 款,渠等为能于极短之时间内,迅速将被害人汇入之金钱逐笔提空,以免被发觉后冻结账户,乃分由不同指挥系统,指示互不认识之「车手」分头进行,从而「车手」之间,通常互不相识。而负责领款之乙、丙系于同日相差不到半个小时之内查获,且该集团所施用之诈术手段,系以「假贷款,真诈财」方式为之。乙、丁二人,虽互不认识,亦非来自同一指挥系统, 但应隶属同一诈欺集团之「车手」。另外,丙透过报纸广告, 前往A地应征,由戊面试,参与诈欺集团,以每月新台币三万二千元之代价为该集团担任「车手」,从事测试人头账户提款卡之转帐、提款功能(俗称「试车」)及提款之工作。自同年月七日起,依该诈欺集团人员指示,持人头账户之提款卡,前往不特定金融机构「试车」及提款1。 最高法院在97年台上字第2016号判决先是提出共同正犯的 犯罪之目的者,即应对于全部所发生之结果,共同负责,不问 犯罪动机起于何人,亦不必每一阶段犯行,均经参与。又关于犯意联络,不限于事前有所协议,其于行为当时,基于相互之认识,以共同犯罪之意思参与者,亦无碍于共同正犯之成立。且数共同正犯之间,原不以直接发生犯意联络者为限,即有间接之联络者,亦包括在内。」2依此,就多数人参与诈欺罪而言,诈欺集团成员乃是透过「分工合作之方式,各自分担犯罪行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为,以达诈欺取财之目的,即应负共同正犯责任,不必每一阶段犯行均经参与,且犯意之联 1 案例事實改編自最高法院97年台上字第2016號判決。 2 應強調的是,形成共同犯意聯絡的方式應排除間接方式,因為犯罪參與者間若是沒有經過一定的溝通程序,實在難以想像此等人如何形成犯罪共識。 4 犯罪支配与客观归责 络,亦不以直接发生者为限,其有间接之联络者,亦属之。」尽管最高法院肯认诈欺罪之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为「所有参与者分工合作,相互利用他人所实施之行为」,实质上却未深究车手的取款行为(行为分担)之于犯罪实现的意义,例如诈欺罪的不法结果是否取决于财产损害,还是获得利益的部分。反而藉助常业诈欺之集合犯

文档评论(0)

159****1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