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明显,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白细胞数增高。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4.恶性疟疾:起病急,不规则高热,伴有寒战及出汗,病久可有贫血,脾肿大且质地较硬,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见疟原虫。抗疟疾治疗有效。 5.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盗汗及呼吸道症状较突出,脉搏增快。痰涂片及培养查见结核杆菌,胸片可见大小一致对称均匀分布的粟粒性病变。抗结核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6.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本病常先有胆道、泌尿道或腹腔内感染等原发病灶。起病急,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寒战,多汗,病程中易出现休克、DIC等。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7.恶性组织细胞病:本病病情进展快而凶险,高热,不规则热型,出血与贫血显著。血常规见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可见恶性组织细胞,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消毒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对症治疗:降温、便秘、腹胀、腹泻、激 素 病原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 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疗程:7-14d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粪便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病原治疗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消化道隔离: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大便培 养,连续2次阴性 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预防 1、伤寒为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慢性带菌者是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3、临床六大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4、实验室特点:外周血象WBC降低,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可通过细菌培养确诊或肥达试验辅助诊断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抗生素治疗有效 小结 * 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侵润,有时可见伤寒杆菌 * 再燃时症状加重,可能与菌血症尚未被完全控制有关。可能由于治疗不彻底,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在病灶中或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再度繁殖,再次侵入血流的缘故。复发的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亦较低。 * 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 伤寒 ( typhoid fever ) 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科 朱祖明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七、并发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概述 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 ★基本概念 伤寒杆菌→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病理改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并发症:主要是肠出血、肠穿孔。 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3.5??,宽 0.5~0.8 ??,有鞭毛,胆汁培易生长。 菌体抗原“O” → “O”抗体(IgM) 病原学 释放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鞭毛抗原“H” → “H”抗体(IgG),有助于诊断 表面抗原“Vi” → “Vi”抗体,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伤寒杆菌 抵抗性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 流行特征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情况 病人与带菌者(潜伏期开始不久则排菌,病后2~4周达高峰)。慢性带菌者(带菌3个月)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情况 粪-口途径(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因) “5F” routes: feces, fingers, fly, food, fomite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情况 普遍易感 病后有较稳固免疫力 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世界性发生,热带亚热带多发,夏秋季多发,青壮年多发。 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肠壁的集合和孤立淋巴结尤甚,具特征性。 病理演变: 增生期:第一周,淋巴组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