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神经元.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科技综述系列—— 神神经经元元 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 利用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科技基本概念 “神经元”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神神经经元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 功能单位。 它通过高度特异的突触与别的神经元进行接触性联 系,形成神经回路。 一切神经活动包括脑的复杂功能(学习、记忆)都是通过 特定的神经元及神经回路的活动而实现的。 神经元的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其基本结构是一个 胞体及从胞体发出的轴突 多个树突。 近年来,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以及放射自显 影等新技术的应用,发现脑内存在许多特种神经元。 它们的胞体合成特定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 胺、多巴胺等)或神经活性物质,随着轴浆流送到轴突 末梢释放。 树突通常较短,重复分支。 树突 胞体是神经元的感受 整合部位,接受传入的 信息。 经过整合的信息传导到轴突。 轴突长短不一,短的几微米,长的可超过1m 。 在进程中常发出数个侧枝,轴突 侧枝最后终止时都 分成繁复的末梢,其终末部分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 结,与树突或胞体建立突触联系。 一个神经元要形成几百至几千甚至更多的突触。 据估计人类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平均有30000个突触。 最初认为神经系统是由连续的神经元网络所组成,直 至20世纪上半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突触间隙的存 在,才证实神经元之间只有接触的关系,没有结构上 的连续。 突触由突触小结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下一个神经 元的突触后膜3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 后膜较一般的神经元膜厚。 突触间隙宽约(200~500)×10 -10m ,其间有由胶原蛋 白 粘多糖构成的丝状物,其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 后膜保持相对的位置;丝状物上还存在一些能使神 经递质降解的酶;突触小结内的突触小泡含有高浓度 的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传来时,小泡内的递质释 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 元兴奋或抑制。 因此,突触如同一个单向的阀门,只允许突触前神经 元的冲动影响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是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近年来的研究得到许多很有意义的成果。 关于突触的类型,除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或 轴突-轴突型外,神经元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发出这种 功能性的接触,例如树突-树突型、胞体-胞体型、 树突-轴突型,甚至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紧密地 接触在同一个细胞上。 因此,轴突不仅是传出信息,也可以接受信息;而树 突 胞体不仅能接受信息,也可以传出信息。 关于突触传递信息的形式,经过争论,已初步证实电 性传递及化学传递这两种传递形式均存在。 电突触的特点是没有或仅有特别狭的突触间隙(宽约 20×10 -10m),轴突终末的电流直接使突触后膜兴奋 以传递信息。 电突触主要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 脊椎动物的鱼类 两栖类。 电突触有利于神经元群产生同步性放电。 高等动物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绝大部分是由化学性 突触进行。 这类突触的突触前膜有规律地局部增厚,向胞质侧伸 出许多致密突,两突之间的突触前膜呈网格状,并与 致密突共同构成引导突触小泡排放神经递质的突触囊 泡栅栏,小泡式的排放是神经递质呈量子式释放的形 态基础。 新近发现的突触素Ⅰ,对神经递质的释放有调节作 用。 突触后膜的胞质侧常附着一层较厚的均质性的致密物 质。 后膜上存在着神经递质或其它信息物质的受体,当突 触前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 后,改变后膜对Na+ ,K+ ,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 膜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 作为神经信息物质,除了神经递质外,已发现有百余 种神经肽;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出有一些神经肽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