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自然全息因果律
人生的来去因缘,人生的归宿规律,生老病死的因由,命运
浮沉的根蒂,人生一切的来龙去脉,都在自然法则的全息因果律之中,
洞彻全息因果律者,则容易明白人生的生死、环境、疾病、命运、际遇
的形成、展现、重复、转换的机制和机理。立志于修真直证圣道者,最
难也最关键的一关,也就是彻底地在本因上清因消业。只有无业无尘,
才能问鼎金丹圣道;只有无挂无障,才能道纪复圆,归根复命。因此研
究探讨自然全息因果律,是每个玄灵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
第一 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概念
自然全息因果律,根据遗传学理论和微观生物学理论分析,它
是一种全息性的、微观隐态的、具有全息遗传携带性的一种本源因素,
我们在本因、内因、外因的三因学说之中,将这一现象归入本因之中
进行研究和探讨。
目前的科学水平暂时还不能进入本因系统,对人体生命的本
因窥其全貌。这种自然规律的发现,是佛道修真者在漫长的修证中,进
入高维多维空间,在宇观、宏观、微观、内观、玄观中发现的一种自然
全息(信息)遗传携带现象和规律,并且验证出此种规律具有普遍性。
此规律正象古代圣者们的许多超常能力的观察和发现一样,暂时还不
能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认识。对于自然全息因果律,现代科学由于还
未能进入“场性”之中,未能进入玄源信息领域,所以也就暂时还无法
用显态科学的现有方法进行验证和解析。目前只能是通过修证到达一
定层次后,在高维空间中用慧观进行验证,一般修证者只能先遵重先
辈的发现,承认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且在自身的修真实践中,重视
进入这一领域探索和研究,发现和掌握自身中的自然全息因果律。
自然全息因果律一般称为“全息因 ”,传统上又称之为“ 报”,
又名之为“全息因 报应”。“全息因果学说”是佛家、道家生命科学理论
中的基础学说,是阐述生命现象的来龙去脉和生命形成规律的一种自
然基本法则,也称之为“全息因果律”。
“因”就是指生命规律、现象产生的原因,也称之为“因缘”。这个
“因”的信息,主要储存携带于生命形成的本因之中,现时空中新造成
的因,也可以全息方式进入内因和本因之中储存或者携带。
“ ”就是结果,也称为“ 报”。它是本因中所储存、携带的全息
因子,在内因和外因的联合集约性的作用之下,释放、显现与转换的
必然结果。
全息因果是一对阴阳,是一对矛盾,因果之间互根,因果之间
相生,因果之间相互循环。这一对矛盾能够相互转换,消长变化,因能
生果,果也能生因。“全息因果律”是一种自然规律,广泛存在于自然
生命和万物的生、成、坏、灭规律之中。
全息因 这一对阴阳中,在性质上又分为阴阳。这个“因”有善
因和恶因;这个“ ”有善果和恶果。善与恶互为一对阴阳,它们之间同
样存在着互根性、相互转换性,善与恶广泛存在于生命现象的领域之
中。在常道领域之中,善与恶这一对矛盾共同存在于世俗之中,善因
和恶因共同存在于世俗之中,善因和恶因决定着、影响着生命的生成、
存在、演变、终结。
在佛道生命学说中,还有一个学说,就是“业报论“。“业报论”以
全息因果律为基础,展开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和探讨。业报中的“业”,是
指生命体的一切身心活动。传统上将它分为“身、口、意”三业。三业在
性质上又分为善业、恶业。业报中的报,就是现实结果,也称之为业
的报应,是由三业的善恶所产生形成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因就是业,
果就是报。
佛道的生命理论认为,人生就是业与果的相续变化,是业与
的不同时空转换。在人体生命系统这一领域,佛道认为生命是由两大
系统共同构成组成,这就是形体系统和性体系统。用现代科技中的电
脑拟喻,生命的形体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系统,而生命的性体系统就
相当于 电脑的软件系统。
生命中“来先去后作主人”的元性,佛家称之为第八识—“ 阿赖
耶识”。佛道生命理论认为,它就是这个因业 报的主体、真主人,它
是善因和恶因的主载体。元性将一个人在时空历史上的善业和恶业全
息地携带到现实世界中来;又将今生这一生命旅程中所造作的善与恶
的全部信息,储存、携带到另一时空中去,这是一种物质信息全息性
的“遗传”。佛家称之为阿赖耶识的元性,在意识上是“藏识”,藏就是储
存、携带各种信息,全息性地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安全生产基础档案管理制度、2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制度、3手残事故应急处置制度、4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处理报告制度.docx VIP
- 第十章 施工放样测量.pptx VIP
- 2025年邯郸市疾病和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旧房加固与改造施工方案探讨.docx VIP
- 施工测量放样培训课件.pptx VIP
- YB∕T 4001.1-2019 钢格栅板及配套件 第1部分:钢格栅板.docx VIP
- 施工测量放样(复核)记录表.xlsx VIP
- 施工放样记录表.xls VIP
- YB∕T 4858-2020 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利用技术规范.pdf
- 施工放样测量记录表(带计算程序).xls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