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支撑.pdfVIP

简析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支撑.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支撑   【 论文 关键词】助学贷款 违约风险 信息化   【论文摘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风险攀高的现象,加强助学贷款的全程信息化建 设有助于优化贷款管理、搭建 教育 平台,在构建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的同时实现管理 、教育、服务工作的相结合,发挥大学生思想 政治 教育的载体功能,实现育人成才的目 标。   随着 网络 技术与 计算 机软件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系统各个领域,使用计算机 管理系统优化周家助学贷款 T 作模式,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全程信息化以推动工作的规 范化、制度化、数字化是为必要。在贷款违约风险防范方面,信息化为风险防范体系的构 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解决助学贷款运作便捷性问题、有效性问题、安全性问题的同时, 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相关资源的合理整合,多维度防范助学贷款风险的发生,提高助学贷款 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校助学贷款一 l 作高效 率运转与学生管理 现代 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一、当前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风险评估   (一)违约现状描述   冉 1999 年围家正式实施助学贷款政策至今,受惠贫困生受资助面日益扩大,“不让一 个贫困生失学”的口号渐切实地得到贯彻落实。然而,在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未尽完善的情 况下,助贷 T 作面临着实施过程中困境,其中,助学贷款还贷违约风险居高的问题备受关 注。以 2006 年为例,2006 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 1450 万人, 其中家庭 经济 困难学生约 294 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20 %。2005 年度,全国高校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约为 176 .58 亿元,而 2006 年度比 2005 年度增长 54。国家 助学贷款资助金额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高违约率的风险。 中国 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 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 28 .4 %。   (二)风险成因探究   造成同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居高的因素错综复杂,其巾,经济成因和制度设置是重 的客观因素,而贷款大学生个人的信用意识和 法律 意识问题则是最为关键的主观因素。 剖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的构成,有助于探究造成助贷风险根源性问题,有针对性 地设定风险防范的措施,以攻克助学贷款契约管理的难关。   第一,经济因素:贷款大学生毕、世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是影响助学贷款还贷风险高 低的重要条件,经济状况的低劣是造成还贷“客观不能”的现实因素。就业形势的严峻、就 业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贷款大学生毕业后还贷能力的层次差异较大,直接影响着还贷的 实现状态。然而,值得思考的事,调查显示,在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中,预期收入属于 低收人群体的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还款拖欠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可见经济状况并非与 还贷风险形成正比。   第二,制度因素: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于 2004 年联合出台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奠 定了基础。各省具体实施此规范的过程中,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以广 东省为例,《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于 2007 年 3 月正 式实施。新《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助学贷款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在增强学校 助学贷款管理自主性方面给予了较大的空间。但其相关条款的设置及其运作对风险防范且 『Ij 存在有效性缺失。首先,新《办法》所设置的风险补偿激励机制并未充分考虑我周的 社会信用环境并依此提供良好的信用法律保障,赋予了学校过多的责任;校方所承担的风 险超出了作为利益相关方所应负的合理风险范围。学校履行着发放贷款、贷后管理、贷款 催还等全程打包式的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学校拆包履行此责任的过程任务量大且繁重繁琐 ,有效助学贷款管理的压力巨大。其次,贷款形式的设置改一学生一贷为一年一贷,加大 学生和学校贷款办理工作量,造成助学贷款合同管理的复杂度。在新办法实施前,学生在 校期间一次性签一个合同即可获多达四学年贷款,而新《办法》实行每学年签一个合同只 贷一学年款,同一学生贷款,每学年重复做贷款申请、审核、宣传教育、发放工作,降低 助学贷款的管理和教育效率。再者,新《办法》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可行性困惑,特别是对 违约学生的约束机制方面,在我国当前信用体系尚未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约束的实际情况 下,诸如“在有关媒体公布学违约学生的相关信息”等一类的举措并不能够有效控制违约现 象。   第三,信用因素:信用意识与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助学贷款还贷风险形成与加剧

文档评论(0)

ma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