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意象至清代已然发展为成熟的审美范畴,作为“古典美学的终结者”,刘熙
载《艺概》中的意象观呈现出体系化、深入化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发
展史上地位卓著。从兴与象相称、物与我摩荡、虚与实互生三个方面来看,刘熙
载的意象生成理论已经较为系统。“重象,尤宜重兴”强调 “兴”作为原初动力
在意象生成中的必要性,“重兴”体现了对连类生发的思维模式的重视,由此更
突出了意象生成的无限性;物我之间相摩相荡又呈现了意象生成的动态过程,其
中以“观物”和“观我”为基本方式展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 “无我”境界;
“凭虚构象”说则强调了虚构、想象在意象生成中赋予其生生不穷的生命力的重
要作用,指向意象“厚而清”的美学追求。在本体论层面上,刘熙载阐释了“象”、
“意”、“气”、“道”之间多维互动的关系,以此颇具深度地呈现出了意象的深层
结构。“意”为本、“象”为用首先构成了意象本体结构的基本规定。以“气”为
中介,“象”、“意”、“道”得以融构成为生气活泼、意蕴深厚的意象,从而呈现
出意象在本体形态上体合于“道”的动态过程。他将 “道”作为意象的本体,提
出“艺者,道之形也”的观点,为古典美学的艺术本体论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最
后,刘熙载拈出“意境”作为意象的超越形态,标示了意象世界整体的审美效果。
刘氏标举“超诣”之境、“无为”之境,彰显出意境对意象 “体道”的本体特征
的进一步强化,使意象趋于无限与超越。“体道”内化于心灵中,主体通过自我
感悟达到 “道”的境界,以实现对自我心灵的超越为鹄的。
关键词:刘熙载 意象 物我摩荡 道 心灵超越
V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image has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aesthetic category. until the Qing Dynasty. As a
‘terminator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Liu Xizais theory of image is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d has
an outstanding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 aesthetic
imag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match between Xing (兴) and image, the harmonious
blending between object and subject, and mutualism of blankness and fullness, Liu Xizais theory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image has been more systematic. His view tha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age, and especially more to pay attention to Xing’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Xing as
the original motive force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image. Precisely, this point reflects the emphasis
on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regenerating through metaphor, thus highlighting the infiniteness of
image gen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presents a dynamic process of image
generation, which takes ‘observation of object’ and ‘observation of subject’ as the basic method 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金融危机与工资差异——基于搜寻匹配模型的研究.pdf
- 近红外波段新型可调谐、高稳定锁模激光器的研究.pdf
- 净明道的“孝”观念研究.pdf
- 竞赛(AGON):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的浪漫主义之维.pdf
-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研究——基于2013-2019年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pdf
-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冲突与和解——《安提戈涅》与《俄狄浦斯王》的新解读.pdf
- 旧学新知之间的边缘人——以晚清温州士人刘绍宽为中心.pdf
- 居住流动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pdf
- 具身人工智能何以作为道德主体?——基于他心问题的研究.pdf
- 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职教师职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