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识李鸿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古谁识李鸿章 1901年11月7日,对于大清国的普通百姓来说,这天就像他们度过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样,平淡无奇,偶尔可能会有张家的狗窜到隔壁李家,咬死了李家那只产蛋量极高的大花母鸡,从而引发一场邻里间的纠纷;也有可能村东头的小木匠外出做活,回来时带了个漂亮年轻的姑娘做媳妇;还有可能是一个技量不高小偷潜入人家,却被主人发现,东西没有偷成,反而遭来一顿暴打,最后被扭送到衙署……老百姓的日子永远是平淡的、安逸的,偶尔的小小闹剧,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资罢了。   可是,对日夜没落的大清王朝来说,这天却是极不平常的,这种不平常来自北京贤良寺的哭声,当一声声悲痛欲绝的哭喊透过厚厚的朱漆大门传到街上时,皇城根下善于窥测的人们明白,贤良寺的主人去了,虽然他们早就听说,贤良寺的主人为朝廷耗尽心力,病倒在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走得这么快,这么急,这使懒散惯了的皇城百姓多少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进进出出的达官显贵和披麻戴孝的主人子孙更加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贤良寺的主人真的去了,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一   贤良寺,原在校尉胡同西侧,最初是康熙皇帝第十三个儿子怡亲王允祥的王府,允祥曾为支持四皇兄胤缜登上皇位立下大功,所以,胤缜即位(即雍正皇帝)后,便将此处房屋赐予了他。允祥死后,雍正将其王府建委贤良寺以示纪念。乾隆年间,贤良寺迁到冰盏胡同。   以前的寺庙都有一定的成例,一般只在每月的初一或十五开放,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当然,遇上传统的节日或自己宗教的节日,也会开放,但这样的时间在一年当中占的比例极少,总的情况是,寺庙关闭的时间多,开放的时间少。   与喧响杂陈的尘世相比,寺庙显得宁静雅致,香雾缭绕中别有一番风味。这自然成了很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向往的地方。晚清时的贤良寺便成了各级地方官吏进京休憩整肃的地方,到后来,逐渐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进京陛见的行辕。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今肥东县)人,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也就是1823年2月5日。因排行第二,所以又称李二,后来,因为代表大清帝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便背上了“李二先生是汉奸”的骂名,从而,更加广为世人知晓。   李家世代耕读,虽然算不上很富裕,但也衣食无忧。在传统社会中,普通老百姓要想跻身仕途,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寒窗苦读,以科举考试来争取功名。他的父亲李文安无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1838年,李文安中了戊戌科的进士,成为李家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报子来报喜的时候,鸿章和母亲正在田里除草,听到消息,母子俩先是一惊,继而高兴的扔下锄头,奔回家里,招呼邻里,大肆庆祝一番。文安最初在户部任官,后来被调到刑部,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据知情人透露,文安在任上性情刚烈,清正廉明,很有宋朝时期包拯的作风,但据史料上的记载看来,文安也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李鸿章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乡下妇女,操持家务,下地干活,与普通妇女没什么两样。因为劳动的需要,没有缠足,形成了一双像马皇后一样的天足。后来,鸿章当了大官,接母亲到京城享福,路上母亲的大脚无意露在轿帘之外,鸿章见后,颇觉尴尬,悄悄伸手用帘子盖住了母亲的大脚,结果,惹的母亲好长一段时间不快活。 1845年,李鸿章进京,之前,他曾赋诗一首,表达志向,诗曰: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此诗通俗直白,既有青年人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风骨,又有日月如梭,浮生碌碌的感慨,可以想见,鸿章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极度矛盾的。   进京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父亲的同年、大儒曾国藩门下,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鸿章初以优贡京师,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毕生所养,实基于是。”曾国藩是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学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在学术上的名气远远大于仕宦上的名气。   对于这位聪颖的年家子晚辈,曾国藩一见面就喜欢上了他,这位安徽的乡下佬不仅人极聪明,而且还谦逊好学,更重要的是他办事也是少有的拖沓,干净利落,且能照顾到多方面的利益,总能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对此,曾国藩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自下决心大力栽培这位聪颖的安徽佬。当然,栽培还得从帝国最传统的学问做起,义理之学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经世之学嘛,只要是鸿章喜欢,曾师傅泽便会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李鸿章在此时能有一位父执般的人做他的老师,自然受益匪浅,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的仕宦经验多半来自于这位湖南的执著的师傅。有了这层关系,李鸿章侍奉曾师傅的身份一方面是年家子的晚辈,一方面又是虚心求教的学生。曾国藩后来大力提拔、奖掖李鸿章,固然与鸿章的聪敏颖悟,颇具才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但也不能否认上述的两个方面。   18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