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民事审判方法改革对中国证据制度影响
「内容提要」民事审判方法改革不停深入,对中国证据制度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本文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完善中国证据制度提出了以下提议:借鉴英美证据法排除规则,对搜集证据非法手段和正当方法给予明确界定;强调和确保当事人推行举证责任,完善举证时效制度和法院调查搜集证据制度;重新认识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关系,确定“高度盖然性”证实标准,合理地利用自由心证主义。 「关 键 词」民事诉讼,审判方法,证据制度,举证责任 「正 文」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传统体制变革,造成民事法律关系趋向于复杂化、多样化,促成了民事(经济)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统计数字表明,1986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989,000件,经济纠纷案件322,000件;[1]十年后1996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3,083,388件,经济纠纷案件1,500,647件。[2]因为传统审理民事案件方法陈旧,周期过长,效率低下,造成法院承受案件压力越来越大。和此同时,中国法官队伍数量增加却极其缓慢;按机构改革要求,以后增加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既提升审判效率又确保办案质量并实现二者最好结合,便成为一个含有时代性紧迫任务。民事审判方法改革在上述背景下作为一个探索应运而生。 中国民事审判方法改革在实践上始于八十年代末,当初全国法院陆续开展了“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讨论并在部分法院进行了试点。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召开“研讨审判方法改革座谈会”,揭开了从理论上系统探讨民事审判方法改革序幕。以后,相关庭审方法改革、举证责任分配、民事诉讼辩论标准、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等方面理论文章频频见诸法学刊物。1996年7月, 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审判方法改革会议,决定全方面推广前几年积累审改工作经验。这标志着审判方法改革全方面铺开,实际上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理论探索对司法实践一个深层次触动和推进。能够这么说,法官数量和日渐繁重民事审判任务不相匹配-追求民事审判效率提升-民事庭审方法及标准改革-民事审判改革,正是中国民事审判方法改革孕育和深入过程。还应该认识到,因为民事审判改革追求目标从本质上说是逐步提升民主水准,充足调动发挥当事人主动性和主动性,减弱人治、增强法治、强化透明度,实现根本、真正公开、公平、公正,让“胜诉者堂堂正正,败诉者明明白白,旁听者清清楚楚,”[3]所以,民事审判方法改革肯定不可能拘泥于本身框框,它将不可避免地推进审判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乃至整个司法制度改革,同时带来深层次上法官、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司法意识改变。而作为诉讼制度关键,中国证据制度也正受到民事审判方法改革越来越强有力影响。本文拟从证据正当性、举证责任分担、审查判定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等方面作部分分析,并从建设性角度对怎样完善中国证据制度提出若干提议。 一、相关证据“正当性”之探讨 本文所指“正当性”,关键是指程序上正当性。证据搜集、调查、提供给符正当律要求,这是无庸置疑。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中排除规则(Exclu Sionary Rule),即“以非法手段取得证据资料必需排除在法庭审理之外,”[4]值得中国借鉴。但何为非法手段?当事人以何种方法获取证据方为有效?中国法律未对此作出明确、具体要求。 (一)非法手段认定 《中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要求:“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需依据法定程序,搜集……多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和其它非法方法搜集证据。”笔者认为,该要求对非法手段认定一样适适用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自行搜集证据和人民法院调查搜集证据行为。 但不难看出是,上述要求更趋向于对“非法手段”内涵界定。为便于实际操作,对“非法手段”具体形式或其外延进行要求任务,应由司法解释来完成。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5)2号批复认定, 秘密录音属不正当行为。[5]也就是说,即使秘密录音内容真实、无伪造,若非得到对方认可,该录音资料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究其关键动因,恐是一个“非法推定”,即凡秘密录音资料,皆有以威胁、引诱或欺骗取得之嫌,故依法不予认定。这对于督促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以正当手段搜集证据、杜绝滥用民事诉讼权利侵犯公民正当权利(如隐私权)有着关键意义。从宪法理论来看,民事诉讼法一个关键功效便是实现和保护宪法明确要求自由权、财产权、平等权、生存权、隐私权等基础权利。[6]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推行以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为特征民事审判方法改革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应经过司法解释对有侵犯公民上述基础权利之嫌搜集证据手段界定为非法手段,以全方面保护公民权益。在这方面,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6条(二)、(五)要求了秘密特权标准和诉讼资料标准,其对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撤销权新规制度在遗产之债中的应用.doc
- 论新时期土地征用新规制度的原则汪彬.doc
- 论无效婚姻新规制度.doc
- 论有限合伙新规制度.doc
- 论构筑中国现代公共事业新规制度的财政政策标准体系.doc
- 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新规制度的构建.doc
- 论民事主体新规制度.doc
- 论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新规制度.doc
- 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新规制度.doc
-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新规制度.doc
-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分层作业)(原卷版).pdf
- 通关05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专练(解析版).pdf
- 第6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B卷·能力提升练)(原卷版).pdf
- 通关07 开放性试题专练(原卷版).pdf
- 集训05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100题(原卷版).pdf
- 第4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B卷·能力提升练)(原卷版).pdf
- 第6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A卷·知识通关练)(解析版).pdf
-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分层作业)(原卷版).pdf
-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层作业)(解析版).pdf
- 第5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A卷·知识通关练)(解析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