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律令制的演变看唐宋间的变革
前 言 律令与礼刑关系的研究, 在
《中国法制史》专书中多少都会触及,但是 一般只由律或刑或法的角度入手, 较少注意
到「令」的问题,更遑论律与「令」,或律 令与礼刑的关系。笔者以为从中国法制史 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时,宜格外注意春秋 到战国、晋唐时期以及清末民初三个时段。 春秋到战国,是礼崩与成文法典发生时期, 成文法典从此以后逐渐走向详备,但礼崩现 象,贝U该问到何时礼的秩序才可下达庶民? 此事牵涉到汉以后儒术独尊影响至民间的 程度问题。晋唐时期,是承汉末曹魏以来整 理律令,到西晋告一段落,结果确立律与令 的对等性,其重要性在于「令」从此以后不 再具有律的罚则,而成为规范国家社会制度 的法典,直至隋唐而大备。此期是具体将礼 刑思想融入律令。但宋以后,「令」的重要 性衰退,明初以后不再制「令」,这个变化, 说明了何种历史意义?清末民初, 受到列强 交侵的影响而有变法之举, 于是传统法受到 严厉挑战,终于舍弃传统法而采用西方法, 由此而形成的秩序与价值,是否适合于我们 需要,迄今仍有待批判。拙稿无法也没有能 力通盘探讨这些大问题,因此将拙稿立论重 点,设定在晋唐间以及唐宋间律令变迁与礼 刑的关系。也就是从律令制度探讨唐宋间的 变革,主要是检讨礼刑融入律令后的变化过 程中,晋唐间一度凸显「令」与礼的重要性, 而律终于一枝独秀的缘由。敬请方家指教。
一、律令不分时期1、由礼刑二分到刑治世 界:战国、秦及汉初时期 春秋时代以前,
是礼、刑二分时期。所谓「礼不下庶人,刑 不上大夫」云云,即指此事;〈〈荀子.富国 篇》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 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还寓有此意。 到了春秋末期及战国时代,呈现礼崩,贵族 沦没,布衣臣妾上升,属于法家的刑书、律 令,乃风行于时。商鞅指出:要王天下,必 须施行「刑九赏一」;如果「刑七赏三」,只 得一强国而已。所以商鞅的法治思想是重刑 轻赏。但是韩非子则以为重刑之外,也应重 赏,所以说:「欲治者,奚疑于重刑!」「欲 治者,何疑于厚赏!」刑、赏的基础在于信, 韩非子说:「法不信,则行危矣。」无论如何, 法家的刑治世界是讲信,同时也要守法,以 达到「齐民社会」。
近年来新发现的湖北云梦秦简中,在商 鞅变秦后到秦始皇年间呈现大部秦律; 而秦
律中的「法律答问」,有「犯令」、「废令」 之语;「秦律十八种」的律文中,也有「犯 令」、「不从令」之语;这个「令」,就是律 的副法,属于单行法规。另外,张家山汉简 也有「二年律令」的发现。所谓二年,指西 汉吕后二年(前186年),简文包含二十七种 律和一种令,「二年律令」就是律令的总称, 包含汉律的主要部分。其〈〈津关令》第一条 曰: 御史言,越塞阑关,论未有口,请
阑出入塞之津关,黜为城旦舂;越塞,斩左 止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赎耐;令丞、令 史罚金四两。……制曰:「可」。所谓「越塞 阑关,论未有口」之缺字,当是「传」字, 也就是传符,如〈〈汉书.宣帝本纪》师古注 曰:「传,传符也。」所谓「黜为城旦舂」,
即城旦舂加肉刑,依据后汉卫宏《汉旧仪》 规定:「凡有罪,男髡钳为城旦,城旦者, 治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皆作五岁。」 题刑在汉文帝时被废除,所以不见〈〈汉旧仪》 规定,但可比照髡刑施行,所以当是五岁刑; 若越塞,再斩左趾。唐律《卫禁律》 〈越度
缘边关塞〉条(总88条)规定:「诸越度缘边 关塞者,徒二年。」足见汉「令」内容定有 罚则,且较唐律为重,则汉「令」为刑法, 也就是相当于律的性质,是无可置疑。
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有人批评他, 说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杜周回答说 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着
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 法乎!所以汉代的律、「令」,基本上可说是 现行的刑法。律是就单行法规的「令」加以 整理而成的。至于「令」,则将单行法规的 诏令,按其重要程度先后,编成「令甲」、「令 乙」、「令丙」等类;相当于诏敕集,而简称 为「令」。所以就成文法而言,「令」可视为 律的追加法,或谓副法,违「令」与违律一 样须受处罚。因此,战国、秦及两汉时代可
视为律、「令」不分时期。2、礼刑合一: 两汉时期 自战国中晚期以来,儒家逐渐
抬头,到汉武帝时乃确立儒术独尊的局面,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文帝时,贾谊上疏论政 事,强调不可专任刑法,同时应重视礼义在 政治社会的作用。贾谊说: 凡人之智,
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 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 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人主之 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 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 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 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 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