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智关系的演变看学校德育途径的选择.docxVIP

从德、智关系的演变看学校德育途径的选择.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德、智关系的演变看学校德育途径 的选择 摘要:古代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是同一的,融合的,随着历史的变革,德育 与智育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直接德育 和间接德育的产生。德育方式的分化,不但 造成了不同德育方式之间的矛盾, 而且使之 都难以落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行 综合德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途 径的选择上,可采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隐性课程等多种形式,并使之相互渗透、融 合,共同完成育人使命。 关键词:德育;智育;综合;途径 Abstract: In ancient time,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were in same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hanged ,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split up into directive moral education and indirective moral education. This change brought about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forms and make any form not fully play its role. The methods to overcome it are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moral education , makethe two forms of moral education as an organic whole. To realize it can adopt subject curriculum,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hiden curriculum, make them infiltrate one another and complete the task of fostering together. Key words : moral education ; intellectual eudcation ; comprehensive ; ways 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都不是没有 被人思考过的,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 思考而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拟把学校教学中的 德、智关系的演变作为分析问题的突破口, 重点考察一下,面对新世纪,学校德育在迈 向现代化的历程中究竟要作何种扬弃和选 择。 一、教学中德智关系的演变 古代的教学即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学习知识是为了求德求善。〈〈大学》有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便是一个明证。西方情况也类似,不 论是培养和谐自由公民的雅典教育, 还是训 练勇敢忠诚武士的斯巴达教育, 或者教人忍 而寸顺从的宗教教育,其目的都在于培养品质, 教人做人。因而在古代,知识的教学或者说 智育与德育是融为一体的,不分彼此,更没 有对立状况,智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智育。 到19世纪上半叶,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道 德教育还是一致的,尚未分家。一方面,当 时的课程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这些学科的 内容很多与人的道德观念相关,教学中进行 德育比较容易,文以载道极为自然;另一方 面,也与当时理性主义教育要求相一致,即 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 建立在理性发展的基础上,反对宗教的道德 教育,追求理性的道德教育。虽然稍后情况 有所变化,但教学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如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 形成五种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性格,可以称 之为“道德主义”的教学。 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教 学中的德育与智育开始分工分家, 德育与智 育各自的独立性有增无减, 彼此的矛盾开始 出现,由此形成了德育地位相对下降、智育 地位相对上升的局面,尤其是教学的“智育 化”、“应试化”,使德育的地位更加动摇 不定。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缘由,有如下几点 国民启蒙的需求 理性主义的呼声日渐强烈, 要求学校世俗化, 追求国民的启蒙。这种呼声催生了理性主义 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知识的教学 来进行,但当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的时候, 教学中的智育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 独立,德育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如法国的孔 多塞就主张排除教育中的宗教与政治思想 成分,在国民中只实施智育,以谋求国民的 启蒙。 教育职能多样化带来的“智育化” 随着教育职能日益复杂多样化, 教育不仅仅 要培养品德,教人做人,还要进行职业训练, 提供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