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赏析1.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 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 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 时既无国籍制度, 也无移民限制, 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 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 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 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 尽心的论 据是自己赈灾救民, 且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用心, 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 对于一个 国家来说, 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 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 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使其乐其所为, 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 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 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 我们知道, 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彀, 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 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 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第一 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 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 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 用逃跑了五 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 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 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 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 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 ──实行仁政。 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的正确态度。 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 形式。 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 推出新的结论, 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 又用谷不可胜食、 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 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新的结论。 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 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 这种 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了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 根本途径: 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 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丝织业, 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 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 一方乐土吗?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 应持的正确态度: 梁惠王你的愿望是使民加多, 而你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 路上饿殍遍地, 真可谓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情况,可梁惠王你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 也,岁也, 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孟子又 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 最后, 语重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 不要归罪 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实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 总之,此文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

文档评论(0)

183****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