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牡丹花》白居易唐诗鉴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惜牡丹花》白居易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惜牡丹花二首》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写 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 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表现对即将逝去的 春天的无限惋惜。第二首诗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 象,运用了欲擒故纵、 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 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 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 寄 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原文】 惜牡丹花二首 其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⑴,晚来唯有两枝残⑵。 明朝风起应吹尽⑶,夜惜衰红把火看⑷。 【注释】 1 ⑴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⑵残:凋谢。 ⑶明朝:明天。 ⑷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⑸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 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红:枯萎的花。 ⑺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⑻晴明:一作“晴天” 。 ⑼飘零:凋谢;凋零。 【白话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 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 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 待到她独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近尾声。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 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而意犹未尽。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 却在无数惜花诗中独树一帜。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 此诗跳 2 出常规,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 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无限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将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尽皆展现在读者面前。 “惆怅”二字起势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 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情绪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 “晚来唯有两枝残” ,突出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开得正盛呢! “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致,而正因为如此精细,才显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以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 通过对惜花的心理刻划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 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气息, “明朝风起应吹尽” ,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叙述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 “应”字也表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 但天有不测风云, 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令人不忍目睹。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 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 夜里起来把火看花, 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吗?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凋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 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花朵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韵致。 全篇 3 诗意几经转折, 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渲染得淋漓尽致, 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会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在残花枯红中寄托人去筵散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 情调也更凄艳迷惘。 而在豁达开朗的苏东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 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 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自然会记起白居易把火看花的创举。 【作者介绍】 白居易( 772 ~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 人有“诗魔” 和“诗王” 之称。和元稹并称 “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4 5

文档评论(0)

183****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