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10).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节 明清一统 畅通无阻 明清时期,巴蜀地区水陆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明朝平定四川后,着手加强 对四川交通道路的恢复、整治、疏浚、改进和延伸,并开辟了新的线路,使四川 交通较前代有了长足发展。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四川驿站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陆路方面,四川陆路交通以成都为中心,主要有成都至重庆府,转水陆两路可 到湖广;成都至龙州,可北去陕西;成都至会川卫,经过金沙江,可入云南,以 上线路在明隆庆四年黄汴 《一统路程图记》中有明确记载。 明朝政府在元代基础上尤其加强和完善了原有入藏驿路的建设,同时开设了 新的线路,添置新的驿站,使得从湖广进入四川至成都、成都至雅州交通、康定 至昌都、拉萨的交通比元朝有了很大改观,并逐渐取代了原来主要由甘肃、青海 入藏的局面。明朝中期以后,成都已经成为入藏主要驿路的新起点,至此,成都 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得以确立,并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奠定了重要 基础。 在水路方面,明代川江水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凡能通航的较大河流均 设置有水驿或水马驿等。明正德年间,朝廷在四川境内长江、岷江、嘉陵江等干 流和支流上设有七十多处水驿,如嘉陵江在南充县设有嘉陵水驿,在大竹县设龙 溪水驿等。在所有水路中,最重要的是从成都锦官驿出发,沿岷江经眉州、嘉定 州、叙州府进入长江水道,再经泸州、重庆、夔州,出三峡,然后与湖广驿路相 连接,而明代所有旱驿和水驿都由政府统一管理。 清朝平定四川后,对明朝所设水陆驿站进行裁并和充实,继续加强对驿站的 管理。同时,清政府还设有铺司或塘递,每间隔十里或数十里设一铺,配备铺夫、 铺兵递送往来文书。为保证驿路畅通,清政府还加强对川陕北路、川滇南路、川 藏西路等驿道的整治和修饬,如清乾隆三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曾两次对川 陕栈道进行大规模维修,保证了四川通往京城的大道——川陕驿道的畅通。 清代巴蜀水上交通也得到很大改善。长江上游水道成为沟通巴蜀地区内部以 及巴蜀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的主要交通线。雍正 《四川通志》卷三十四记 载 “凡川货之通荆、襄,达吴、粤,与夫各省诸货之至蜀者,无不由此出入也。” 从而突出了长江水道的重要地位。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全川水驿的制度化管理, 在沿江、沿河主要府、州、县设置塘汛,增置哨船,负责巡逻。同时,为改善水 上交通安全,清康熙年间,还在夔州府至宜昌段数百里险滩处设置救生红船,此 后在长江、岷江等主要航道险滩处都配备有救生红船,设置航道标识。蓝勇教授 根据 (同治)《归州志》卷十周昌期 《修黄魔神庙记》认为:长江上游救生红船 应该起源于明天启年间,而不是清康熙五年,而大规模设置救生红船确实始于清 康熙年间。同时,为改善长江等航道安全,对狭窄的水路和长江三峡、川江上游 岷江、金沙江、沱江、嘉陵江以及川、滇、黔接壤地带河道险滩、暗礁进行大规 模整治和不同程度的修复和疏浚,从而大大改善了巴蜀境内以及通往省外的水上 交通,推动了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长江上游商品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清光绪十六年,中英两国在北京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又称《重庆通商条约》),其中明确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英 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佣华船,或自备华船,均听其便。”清光绪二十 一年,中国与日本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 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重庆在不平等条约规定下成为 对外开放又一内河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工商业的发展, 重庆也因此取代成都成为巴蜀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清代后期,巴蜀处于由传统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 期,巴蜀地区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两大区域交通枢纽。如成都陆路形成 了以成都为中心并向四方呈放射性状的四条交通线路:(一)东部大路,即以东 路驿站为基础,联络成都和重庆的干道。(二)中部大路,由成都东行,越龙泉 山脉出盆地。(三)西部大路,形成赴川边和西藏的惟一途径。(四)北部大路, 由成都向东北延伸到陕西,成为联系川陕的通途。水路以岷江、沱江、嘉陵江、 乌江为依托,与长江相连接,形成以重庆为中心,上达泸州、宜宾、乐山,下通 涪陵、万州、夔州、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较为发达的水上交通贸易航线。 而起源于先秦、兴盛于明清的“川盐古道”是一条可与“茶马古道”、“南 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它是由多条水路和陆路组成的源于巴 蜀产盐区,通过食盐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以及陕西、 西藏等地的运盐古道。在沿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