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财管 4 班 学号: 2012405020411 姓名:韩雪冰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 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 70 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 ,并通过主 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 ,福贵 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 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 12 万多字的长篇, 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 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 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 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 好的活着”。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 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 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 贵感到生活的幸福, 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 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 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死亡意象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 ,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 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 ,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 ,在余华 笔下 ,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 工具或手段 ,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 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 ,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 ,并以死亡为跳板 ,以达到 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 :“只有能够死亡
的才是有生命的。 ”“不死亦不会有生。 ”死亡是活着的参照 ,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不 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 ,那样的“生命”就是死亡。
在《活着》中 ,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 ,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面对《活着》时 ,我 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 从表面上看 ,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 ,是性 格因素使然 ,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 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 ,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 把利刃的屠割。而在《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 难历程。可以说 ,人生就是苦难 ,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 ,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活着” 。为何有此转 变从生命的过程看 ,生与死紧密相连 ,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 ,生命在时间上 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 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 ,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 ,以求彻底的 透明性的要求 ,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 ,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 ” 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 , “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 ,对于人物自己的 声音的尊重 ,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 ,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一视 同仁。”
面对死亡 ,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在《活着》中 ,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 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 和好好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的生 命的惟一要求就是“活着” 。
余华对死亡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 ,通过死亡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和困境
直指人的内心疼痛。 “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 ,但每一次亲人死亡 ,对福贵而言都 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 ”可以说 ,这种死亡原型有着作家个人的 生命投 射。
、生命隐喻
小说的成功在于对人物的成功塑造 ,而福贵便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农民福贵 ,有血有 肉 ,丰满逼真。余华运用二、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技巧 ,冷色调的情节安排 ,深刻地诠释了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痛苦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出人间的悲剧 ,人生的黑
色幽默,同时也是对古老中国人民坚强性格的礼赞。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
人的生存状态 ,不可改变 ,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 ,何况 ,农民历来处于社会 的底层 ,像福贵这般遭遇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