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现古镇的民族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隐现古镇的民族艺术 摘要:花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时常用的物品,赏花灯作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更为其增添了喜气、热闹的氛围。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花灯的种类、作法、形式自然是各具特色,其中尤以浙江省台州市仙台县皤滩乡的皤滩针刺无骨花灯为最,不仅因为它的技艺、造型的独特,也因为它并不是因为元宵节赏灯而产生的物品。 关键词:元宵节;皤滩;花灯;无骨 1皤滩花灯的缘起与发展 台州,地处江南沿海,是中国最早崛起的五大海港之一,自古就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运特色。位于台州市仙居县的皤滩古镇,是台州一带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早在公元998年前,便因水路优势造就了商贸的繁盛。古时,木船摇曳,盐和各种民间精巧器物顺着这片古老的水道被送往各大城镇商埠。其中,有一种物品是专门进入皇宫敬献皇上的,这便是“针刺无骨花灯”。这种灯的灯面是由刀和针共同凿刻、戳刺而成,灯身不用一个骨架,完全由大大小小的具有针孔图案的纸片折叠粘贴。点上蜡烛,通体晶莹,火光通过无数小孔形成的图案投射开来,美轮美奂,颇具东方柔美气质。 地理位置的便利和物产的丰饶,皤滩在唐代时期商贸发展迅速,纸张供给便捷,为花灯的产生与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大概就是源自唐朝,深受唐文化影响的缘故,皤滩花灯也称“唐灯”。据当地的老人讲,这种花灯与普通花灯的作用不同,它不是用来悬挂在门口,也不是给小孩的玩具,而是挂在房间里面的。当然不是每间房都挂,而是有一定的讲究。通常遇到结婚这样的喜庆日子,皤滩人会在新房里挂上一盏无骨花灯,它奇特的光点与精致的造型给房间增添别样温馨的气氛。悬挂于书房中,当地人称之为“状元灯”,以表书香门第,祈盼状元及第。现今古街上的“大明堂”和“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便雕刻着无骨花灯,充分体现了皤滩花灯与当地人民生活的水乳交融。除此之外,还可挂在小姐的闺房,以保“安心宁神”。 针刺无骨花灯是皤滩民间生活的文化形态和物质形态,源自皤滩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伴随着当地生活的发展而发生、发展,它的兴衰随着当地人民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清末明初,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开始了,中国在继清政府被推翻后又进入了另一个暴力盛行的混乱时期。民不聊生,民间工艺由此走向衰弱。建国以后,“大跃进”的发生打乱了国民经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文化大革命”时期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彻底扰乱民众的生活,这个疯狂的年代对中华文化的浩劫无处不在,民间艺术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在历经打压下,皤滩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古镇的民间艺术被作为封建文化遗留扫荡无存,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技艺荡然无存。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全国上下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视民间艺术的搜集与发掘。1981年,仙台县各乡镇率先领导、组织了元宵灯会,开创花灯活动的先河。直到1983年,作为乡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李湘满在灯会上无意中听说本地曾特有的无骨花灯,立即意识到挽救这个民间艺术遗产的紧迫性与责任感,于是深入群众了解、挖掘,试图还原皤滩花灯曾经的风茂。功夫不费有心人,1985年李站长终于整理出为数不多的传统花灯品类。民间培训花灯传人的工作业已开始,保护传承的专项经费也已到位,濒临失传的皤滩花灯得以重现。1996年,皤滩针刺无骨花灯在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博览会和随后的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中均获得金奖,瞬间将世人的目光聚集到这个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的工艺品上来,曾经光彩耀人的民间花灯艺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从此,“中华第一灯”的美誉便不绝于耳。1997年12月,浙江省电视台还对此作了专题“浙江一绝、皤滩花灯”。1998年的元宵佳节,皤滩乡文化站将恢复的组合花灯进行首次展出,组灯的壮观是单体花灯不可比拟的,奇妙的光彩引来群众的欢声喝彩。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皤滩花灯中的“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总局“中国彩灯”系列邮票之一。2006年皤滩花灯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继续在“浙江周”亮相上海世博会展。 2皤滩花灯的现实困惑 经千年积淀,皤滩已成为一个罕见的古建筑群聚集地,街道两旁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主体与结构保存完好。现今,皤滩花灯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种种光环笼罩着皤滩花灯。走在龙形古道上,看着两边房檐下垂挂的花灯,沐浴昔日的繁华,甚感欣慰。皤滩针刺无骨花灯作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体现皤滩居民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物质载体。花灯被赋予的种种深刻内涵都是皤滩人民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耕生产方式下的民间艺术是用心的淳朴艺术。然而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处处重时效的现代社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