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6).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讲 真如佛性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中,还有一条对于佛性理解的理论路径。佛性是人身 上本具有的觉悟本性,也是凡夫累世修行必然成佛的保障。中国僧人们从轮回 的主体、一阐提人的佛性有无,以及真心开显等角度不断深化这个命题。 探讨轮回报应,我们要提以下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师从释道安,后来隐居 庐山,庐山下面有一条溪叫虎溪。慧远待在庐山里,三十多年不下山,凡是客 人到访,慧远送到虎溪为止。但是有一个例外,传说有一次儒生陶渊明和道士 陆修静来访,三人谈笑风生,慧远把两位朋友送下山,一边送一边还在论道, 不知不觉就走过了虎溪。三人哈哈大笑,留下虎溪三笑的典故,代表儒释道三 教的和谐图景。 慧远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佛教观点,比如他讲形尽而神不灭,人的肉身虽 然死亡,但是人的神识是不灭的。神识是轮回的主体,报应就报在这个神识 上。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很多时候会看到好人不得善终,坏人逍遥 法外,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慧远提出了三报论:“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 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 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一个是现世报,做了好事坏事,这 一生就有报应;一个生报,来生再报;一个是后报,无穷尽的后世中获报。这 样一来,就比较圆融地把现实中德福不一致的问题给解决掉了。可以,推到下 辈子的事情,反正今世是看不到的。至于报不报,也无法确证,你信就有,不 信就没有。 这里边提出了一个神识,将来成佛的主体也是这个神识。但神识还不是佛 性。我们还要再提一位佛教大师叫竺道生。当时,六卷本的 《泥洹经》已经翻 译成汉文,里边说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一阐提人则无。一阐提人是指善根断尽 的人,他没有佛性,就意味着他不能成佛,不能解脱。竺道生孤明先发,依据 理论推理,而不依靠经典记载,认为理论上一阐提人应该有佛性。竺道生认 为,法无色身。色身就是我们经验感触到的时空中的感性存在,但是佛法是超 越于肉身上的,对于我而言,也是一样的,既有色身的感触我,也有超越色身 的佛性我。所以众生都有超越的佛性我。竺道生说:“无我,本无死生中我, 非不有佛性我也”。一阐提人也是众生,断尽善根是色身我,但佛性我还是存 在的。 当时佛教界都反对竺道生,竺道生只能南下,到了哪里?传说到了苏州虎 丘山,讲一阐提人悉有佛性的道理,没人听他的,就讲给石头听,问石头同不 同意?石头点头称是,所以叫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现在大家去苏州虎丘 山,还有点头石这个景点。 后来四十卷本的 《大般涅槃经》翻译出来,上面讲一阐提人有佛性,轰动 了整个佛教界,原来竺道生讲得是对的,这样一来,大家就认识到了超越的佛 性。 那么,这种超越的佛性是如何显现出来的呢?还是要从心上讲。我们又要 谈到《大乘起信论》。此论据传是马鸣菩萨所造,真谛和尚翻译。但是后人考 据下来,认为这本书可能是伪书,不是印度传过来的,可能是陈隋之间汉人自 己写的,托名马鸣菩萨所造。无论这本书作者的真伪,此书所讲的义理在中国 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里边提出了一心开二门的说法。什么是一心 呢?一心就是众生心,二门是真如门和生灭门!你的心在自由选择下要么呈现 出真如门,要么呈现出生灭门。 真如门能够感知到世界宇宙的真如实相。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空,就是 远离妄念计执所起的一切差别相。你能看出万法皆空,没有自性。第二是不 空,显示真心法体恒常具足无量清净功德法。就是具有破除各种迷妄牵绊的功 效,能够把各种迷妄还原成如如缘起的相状。这个真如门,是众生心本身的方 向。 另外一个叫生灭门。生灭门也是以真如为依持的,你虽有真如,但没有觉 醒,反而起了杂念,于是无明插入,缠绕真如,生成阿赖耶识这一染污的心 识。这种错误的心识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生不灭,一个是生灭,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不生不灭,就是前面真如门讲的真如理体,具有超越的真实性, 本身具有觉性。生灭,就是无明插入后,杂染的变动性,把不生不灭的真如理 体给掩盖住了。所以由此变现出生死流转,产生一切虚妄的染污法。 《起信论》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原来清净的真如心就像水一样,后来因 为无名风刮过来,就生起了错乱的波浪。但是尽管怎么错乱,这个水本身的湿 性是不会变的。风是外来的,所以真如门的心是一念不觉而起妄念才有了波 动。要由生灭门回到真如门,就要断除无明。但是,无论无明断还是不断,真 如心本身的觉性一直在那里,成为你成佛的保证。 《起信论》的佛教心性论,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