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22).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二讲 乾坤父母 乾坤父母是张横渠 《西铭》中的观点。张横渠,名载,字子厚,号横渠。 我们最为熟悉的是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表现了儒者的气概与担当。 我们今天要介绍一下张横渠的儒学思想。张横渠自幼求学,立的志向就与 常人不同,他说:“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 者大蔽也。”秦汉以来做学问的人,只知道做好一个人,但是不知道追求超越 的天道,只知道做世俗上的贤人,而不想做一个体悟天道的圣人,张横渠自己 立志要悟道成圣。他曾经讲:“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 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前者说,人的德性通达天道,即使有 昏暗之气的干扰,天道也不会被蒙蔽,后者说,天道降衷于人身上就是人的德 性,即使遇到吉凶祸福,人也不会戕贼自己的德性。这些话,不但彰显了天人 合一之旨,而且充满对于天道德性的乐观自信。 张横渠在儒学史上最具贡献的地方是关于太和之气的理论。以前讲气,不 含有理,纯粹是气化流行的宇宙万物。而张横渠讲气,在气化流行中找到了清 通而不可象为神,这个神就是理,是气化流行后面的必然性。气本身是太虚, 没有形象可言,如同水一样。气又可聚可散,如同水聚为有形象的冰、散为无 形象的水。然而,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后面都有理,如同冰与水,都秉持着湿 性。如果太虚是仅仅就着气之无形无相的本然讲,那么太和就是既包含无形无 相的神理又包含有形有相的客形。 气还有感通的功效,放在人心上看,就是人心的寂感,既能做到无感无形 的至静状态,又能做到客感客形的变动状态。 人最重要的工夫实践是尽性,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自己的性而上通于天。这 就将本体宇宙论和心性实践论结合起来了。 性,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形而下的气质禀赋而塑 造的特质就是气质之性,也就是太虚凝聚的客形的特质;形而上普遍的无形无 相的天理就是天地之性,也就是太虚本体的清通不可象的神。张横渠讲:“形 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焉。” 气质之性,如告子所谓食色性也,但孟子并不以此为贵,反而高举人异于禽兽 几希的良知良能来讲论性。这良知良能就是天地之性。 此外,心,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有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 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关于物和物交互感应而 获得的事物特质,属于闻见之知。闻见之知,仅仅知道气质之性,而德性之 知,超越于见闻之上,是对于天地之性的感悟。 这样,心与性建立一种纵向的关系,性由心显,心能尽性。心是主观性原 则,性是客观性原则。从本心之真切觉用以尽此性,以充分地彰显此性。到了 真切觉用调适上遂而全幅朗现,则性体之内容全在心,心亦全体融于性,于是 心性通而为一,而主客观两面亦遂获致其真实之统一。 张横渠在心性发动的体会上颇有感触,他写过一篇《西铭》,用家庭的仁 爱来说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他说:“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 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 上天就如父亲一样,大地就如母亲一样。我在里边很小,处在天地父母中间。 充满天地的万物,就如同是我的身体,天地运行的生生之德,就如同我的本 性。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事物都是我的朋友。因为一个人爱自己的家 庭,爱自己的亲朋好友,比较容易,也有切身的体会。张横渠的《西铭》就是 要把爱自己家庭的情感,扩充到天地万物中讲,让大家明白,其实儒者的天下 情怀,可以近取诸身来感受,天下万物一体之仁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悟, 而不是玄虚空谈的理论。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