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24).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四讲 心统性情 这一讲里,我们来介绍朱子的理学思想。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 庵、紫阳、考亭。朱子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它对于儒学的理学化诠释成为 后世儒学理解的大宗。朱子一生的思想可以分为三期:出入禅学期,中和旧说 期,中和新说期。 第一期是出入禅学期。由于朱子的父亲以及父亲的三位好友都喜好佛老, 朱子受到他们的影响,故在早年接触到了禅宗思想,甚至还用禅学的理论来应 试。当时朱子所感悟到的是“昭昭灵灵底禅”,其实,这个昭昭灵灵仅仅是气 心的清澄光洁,并没有理在里面。 第二期是中和旧说期。朱子主要受到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老师李延平, 一个是朋友张南轩。 李延平师从罗豫章,出于杨龟山道南一派,上承河南二程夫子的伊洛学 脉。延平之为学之要,主要有四端:其一,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这主要是将 驳杂的心气平静下来,从而使心性贯通、体认天理。其二,洒然自得,冰解冻 释。心性贯通之后,不能仍旧以危坐守静的方式来体验此未发之中,而是要将 心性之理扩充出去,呈现于具体的生活中而达到纯属自然之境。其三,即身以 求,不事讲解。对于事事物物上的天理,都不离着自身去体认感悟,而不是以 一种知识论的解析的路子去外在的认知它。其四,理一分殊,终始条理。理一 是普遍性的天理、性理,而分殊则是此理一体现在事事物物上的具体呈现。主 体悟得理一之后,将此理一从自身的道德实践中扩充到事事物物上。 朱子初见李先生,与他说,李先生只说不是,朱子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 得。再三质问,李先生为人简重,却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朱子又将圣 贤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 说,渐渐破绽百出。 另外一位对朱子早年思想影响较大的人物是张南轩。张南轩,师从胡五 峰,为湖湘学派传人。朱子与张南轩交往十八年,为切磋琢磨之良友,其思想 多受张南轩影响。 此一时期朱子的思想,以丙戌之悟为核心。朱子思索《中庸》“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人的一生由婴儿至老死,都是已 发,故人心即是已发。未发是未尝发,从来就未偿发的就是性。性是超越的, 不在经验上显现其自身,故为未发;性在经验上的体现即为已发,因其已经落 实为人心,故已发称之为心。而且,朱子如此说,有两个依据,一是程伊川, 一是胡五峰。程伊川说过:“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所以朱子认心为已 发,性为未发。而且胡五峰也说过“未发只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于是更 加印证了朱子悟道的信心。这样就构成了中和旧说“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 论断,其相应的工夫论,也偏向湖湘学派的察识说上。 第三期是中和新说期。朱子“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论断一直维持到四 十岁。在一次朱子与友人蔡季通论道时,突然起疑,重新思量,把二程夫子的 书虚心平气徐读之,未及数行,冻解冰释,这就有了己[jǐ]丑之悟,所悟的结 果,就是中和新说。朱子由程伊川的“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转为“心一 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 也。”朱子在中和新说里,认为心不但有已发,还有未发。心之未发,是心之 寂,此时天命之性,当体具焉,性就是心之体,这种心性状态谓之中;心之已 发,是心之感,此时天命之性即心而发动,无不中节,这种发动就是情,情是 就是心之用,这种心情状态谓之和。只要人心之正,则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 情。这样的心性理论,被称之为“心统性情”。 在理气论上,朱子认为理气不离不杂,有其气必有其理。万物的存在与变 化是然,理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所以然。理落实在人上,就是人的性。从心上 看,心本身是气,性是理,情也是气。性本身会给予气心以道德方向,气心通 过持敬来落实性给予的道德方向,而进行道德实践。气心在未发时,则没有 情,气心持敬可以通达于性;气心在已发时,则发动为情,气心持敬仍可以通 达于性。 在工夫论上,人需持敬来贞定心之寂感。心在未发状态中,需要涵养方面 的敬;心在已发状态中,需要察识方面的敬。朱子反对湖湘学派一昧地在察识 方面用力,而忽略涵养。并且认为未发时不接事物,涵养此性体比较容易;而 已发时事物已接,杂乱纷呈,即着这些事物而厘清其头绪,把握其性体比较困 难。如果没有涵养,先去察识,则“浩浩茫茫,无下手处,而毫厘之差、千里 之缪”,所以一反南轩的“先察识后涵养”的工夫路径而提倡“先涵养后察 识”。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从出入禅学期到中和旧说期,是朱子由禅而入儒的转变;从中和旧说期到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