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语法论”质疑.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淡化语法论”质疑 ——对中学近几年语法教学的反思摘要 文章对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 “淡化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危害,提出了重新重视和 加强 语法教学的主张。 关键词 中学;语法;教学;暂拟系统;语法提要 * * * 近些年,“淡化语法”的观点在中学语文界颇为盛行。许多 语文工作者,包括一些语法工作者,公然提出 “淡化中学语法教学”的 观点。对此,我和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一样,不能表示同意。 在“淡 化语法”论的影响下,中学语法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表现如次。 首先,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近些年出版的几套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 1992 年10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 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即现在通行的 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语法知识短文内容越来越简, 许 多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知识被删掉了。以“新教材”为例,短语这一十 分重要的语言单位,只讲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 主谓短语,连极为常见的介宾短语、复指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都不 讲。介宾短语,即由介词和它后边的词或短语组成的语言单位,在任何一 种语言中都是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竟然没有它 的位置。句子成分,这样重要的内容, “新教材”中只是蜻蜓点水讲了一 小 页。复句中的承接关系、解说关系也不讲了。多重复句知识更是越来 越简,插入语这样重要的语法现象也被舍 弃。总之,内容简而又简,语 法练习越来越少,语法教学大有被取消的趋势。 其次,轻视术语教 学。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离不幵必要的术语,离幵必要的术语,教学就 无法进行。奇 怪的是近些年一些语法专家对此也不予以重视,有人说术 语不同“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叫哪个都可以 ”,“名词术语在教学 上是次要问题”。近几套语文教材,都不重视术语, “新教材”连主语、谓 语的定义都 不作交代,其它成分的定义更是只字不提。对动词的几种类 型也不作交 代,只说“有的表示心理活动”,“有 的表示可能、意愿”,“有的表示趋 向”等,为什么不可以用个“心理动词”、“能愿动词”之类的术语呢? 又 如,短语一节,“新教材”讲了 “动补短语”,后面又补上一句“和动补短 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 语组成的短语”,书后语法知识简表中则 概括为“动(形)补短语”,到底叫“动补短语”,还是叫“形补短 语”? 为什么不可以用“后补短语”这一明确的概念呢?又如,对疑问句的几种 形式,“新教材”都作了介绍 ,可为什么不用“特指问句”、“是非问句”、 “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几个术语呢?须知学生们学习外 语,特别是 英语,对这些概念所表示的内容,简直是了如指掌,所用术语相差无几, 可“新教材”却“犹抱琵 琶半遮面”,避而不提这些术语。有些知识不给 个明确的术语,学生就无法记忆,如上一套教材将动词短语分 为下面几 种:动+宾、动+补、动+得+补、状+动、状+动+补+宾等,别说学 生,就是教师也感到难记。 术语不统一、术语多变、该用的术语不用, 给学生学习语法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给 个明 确的“说法”呢? 再次,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准确性。 “新教材” 尤为严重,许多知识不够严密、准确。有的概念突然出 现,让人摸不着 头脑。如,学生还未接触到句子成分时,初中第二册在讲解“偏正短语” 时,说“修饰名词的 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定语、 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讲动补短语时,也 说“中心语后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讲动宾短语时,说“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 语”。总之,在讲短语 时用了宾、补、定、状等术语,须知这些术语是针 对句子而言的,是句子的连带成分。上述提法显然是不严密 的。假如我 们分析句子“我认为,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最后” 一词修饰名词, 你能说它是定语吗? 很显然,“新教材”中的解说有失准确。再如,一些 知识未作交代,语法练习中却作了要求,使 教师、学生手 足无措。第六册159页,练习中要求将一些成语按组合方 式分类,什么时候讲过成语的组合方式?根本就没讲过 。还有,一些知 识模棱两可,如讲用符号法分析句子成分,举例说明两种标示方法,如分 析“一轮红日渐渐升 上天空”,为什么不明确地确定一种分析方法呢?教 材这样讲,教师和学生必然感到无所适从。知识的准确性 、严密性是科 学性的体现,模棱两可则是教学中的大敌。 在“淡化语法”论的冲 击下,近些年,语法研究的文章和书籍越来越少,翻幵 80年代的中学语 中此类文章寥若晨星,文教学刊物,语法研究文章比比皆是,不仅指导了中学的语法教学,而 且促进了语法理论的研究。可是近些年,这类刊物 中此类文章寥若晨星, 语法专著也很难看到,这不能不使广大语文教师深感遗憾。造成这种现象 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淡化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