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明西安城墙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是城市的最早功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
业和经济文化中心。明代西安城墙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城堡,始建于
公元 1374 年。明西安城墙是在唐代长安皇城和元代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原为夯土城墙,公元 1568 年,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砌青砖。清乾隆年间(公元
1736 年— 1795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口沿等。它是我国六大古都中保存至今唯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垣,它无声的诉说着历史,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
西安城墙由主体墙、宇墙、垛墙、海墁、排水系统、敌台、角台、马道、城壕、城门、郭城、月城、瓮城、闸楼、箭楼、城楼、敌楼、角楼等组成。无论从建筑或是从军事、审美等角度上讲都具备了中国历代城墙最完美的形式,成为当时最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
明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4.5 公里,南北宽 2.75 公里,周长 13.79 公里,面积 11.5 平方公里。主体城墙的高度为 12 米,底宽 16
— 18 米,顶宽 12 — 14 米,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非常坚固。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被称作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是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 5 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迅速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效的保护了墙
体不被水浸泡, 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 全城共有排水槽 167 个,每相隔 40 — 60
米一个,为砖石结构,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所以保存至今,这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士兵在城上行走安全, 在墙顶内沿建有高 0.7 米,厚 0.45 米的宇墙,也叫女墙。为了了望和射击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高 1.75 米,宽 0.51 米的垛墙。在垛墙上每隔 2.7 米处有凹形垛口, 全城共有这样的垛口 5984 个,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墙特殊的相貌。在垛墙顶部,覆有半圆形的封顶砖,它的设置即可防止雨水渗入墙身,又可防止敌人甩勾攀缘,起到了保护和防御的双重作用。大家还可以
看到在垛墙的底部每隔 27 米有方孔(悬眼),士兵可在上面垛墙的掩护下,从悬眼向外窥察、射击,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又能有力地杀伤敌人。
1 / 5
.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俗称敌台或马面),起到守城以线连点,以点控面的作用。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造成城上作战局限性大的水平战线布局,开辟了城墙上的立体战场。它伸出墙外侧 7 米,宽 15 米,高与墙齐。它贵在于向外伸出,而不在横阔,大家可以看到,墩台上左右有垛口,便于抛打擂石,发射箭矢,台正面垛墙不开口,并比左右垛墙略高,可防止从城下正面射来的箭矢伤人,使将士们能在墩台上放心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各墩台相距 120 米,60 米的中心点,恰是弓箭、飞钩、滚木、擂石、掷枪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使攻城的敌人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的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体现了墩台在战术防御上的巧意。在墩台上建的敌楼(卡房),既可给守城的将士提供休息、储备的场所,又可在上面了望观察敌情,并利用外突的特
点,组织火力集中兵力进行围攻。全城共有这样的敌台 98 个。
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有突出于墙体 1.9 米的实心角台,上面建有角楼,是镇守城墙、城角的重要军事据点。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它三个角台均为方形,为何只有这一角台为圆形的呢?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础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所以就维持了原状。另外一种说法是这是元朝城墙的遗迹,与元安西王府的蒙古包圆形城墙角相似。其次还有地裂说、惩罚说等。
沿城墙内侧一周为宽 20 米的环城马道, 顾名思义,它是城防兵马在城下做全城部署的专用通道。一旦发生战事,兵马在城墙的掩护下在城内沿城墙迅速调动,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安全。
在城门两侧的城墙内壁,原建多处等腰梯形的滚砖坡道(蹬城马道),这种马道宽 6 米,高与墙齐,成 45 度坡道,它紧贴于墙壁,外侧有护墙,下端道口建有门楼,大门朱漆,又称“大红门”。这种可同时驱三辆马车并行的马道是兵马登城的必经通道,城上兵马均通过此坡道登城。在当时,“大红门”把守的十分严密,平时不许守兵私下出入,亦不许闲杂人等潜上,一般百姓更不得随意登城,
2 / 5
.
它是关系到整个城池安全的要害部位,只有在士兵吃饭、换班时方才开门。晚上中军禁夜炮响后。便封锁不开。
沿城墙外侧一周为 30 米— 50 米的开阔地,不植树木,使攻城的敌军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