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在儿科脾胃病中的应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望诊在儿科脾胃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 望诊;望神;望舌;脾胃 病;儿科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医 者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 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位 居四大诊法之首。历代医家皆很重视望诊, 〈〈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 内脏,则知所病矣。”〈〈难经?六十一难》 亦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 笔者在多年 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望诊在临床诊断尤其是 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 用。中医查病辨证,素重四诊合参,但因小 儿言语不能,精神未备;脉体不全,切脉难 凭,闻问切三诊往往难以实施,唯有望诊反 映疾病的信息较为可靠,可赖医者望形色、 审苗窍以辨明寒热虚实。故〈〈幼科铁镜?十 传》指出“皆以望面色,审苗窍为主。”现 以脾胃病为例谈谈望诊在儿科脾胃病中的 应用。 1望神 无论在何种疾病中,医者接触患儿,诊 病的第一步都是望神,脾胃病亦不例外。神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通过对患儿有神无 神的观察,能够对疾病的证型、轻重做出总 体性的把握和概括,为临床用药指明方向。 若患儿面色红润,毛发黑泽,两目有神,肌 肉丰满,呼吸均匀,形气壮实,神态活泼, 多为“有神之表现,提示患儿未病或病情 较轻,可用轻剂或平剂。若患儿神情呆滞, 毛发枯黄竖立,形瘦肌弱,筋骨软弱,冈门 逾期不合,多为“少神”之表现,提示病情 较重,病程较长,当用重剂或需长期治疗。 若患儿神情烦躁、啼哭不休、皱眉颦额,多 为内有实邪,在脾胃病中或为乳食内积,或 为胃有积热,或为寒实腹痛,当需进一步审 明辨别。若患儿神情萎靡或淡漠,面色苍白, 眼眶凹陷,啼哭无汗,皮肤干燥或冷汗自出, 则为“失神”之表现,多为吐泻伤阴伤阳, 病情沉重,需紧急救治。 2望面 望面在小儿脾胃病中应着重突出望面 色、望鼻色、望唇色、望山根。〈〈灵枢?邪 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 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 津液皆上熏于面。”小儿面部皮肤薄嫩外露, 且病情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皆 可从面色上反映出来。〈〈灵枢?五色》又指 出,五色分属五脏,明堂即鼻属脾。故长期 厌食脾胃气虚的患儿,多表现为面及鼻部的 萎黄无华,服食健脾之药后,病情转轻,食 量渐增,则面色渐转红润。山根,位于鼻上, 两眼中间,睛明穴上。《幼幼集成》云“山 根,是阳明脉所起,为脾胃病之征兆。”若 小儿乳食过度,食积于内,脾失健运,肝失 条达,则山根色呈青黑,为土壅木郁之象。 故山根若青纹横截,投消食健运之药,每多 获效。〈〈灵枢?五色》曰“官五色若何?…… 赤为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齿 龈后,环绕口唇。若脾胃积热,循经上冲, 则口唇红赤。笔者验于临床,患儿口唇红赤, 多伴咽喉肿痛,甚则伴有口腔溃疡,多有因 疼痛而厌食、拒食。此时若投清热泻火之剂, 多有良效。 3望舌 舌为脾之外候,很多疾病的病机常在舌 上率先显露出来。舌质反映的是脏腑精气的 盛衰,舌苔反映的是邪气的性质和病邪的进 退。〈〈景岳全书?小儿则》指出,小儿常见 病证“非外感风寒,即内伤饮食。”故饮食 内伤的变化可在舌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有时 甚至在诊断无章可循的情况下,舌上反映出 的疾病初露的先兆,可以给医者见微知着的 启示。如乳食内伤、脾胃气虚、阴虚火旺、 湿热内阻的舌象各有不同。 乳食内伤的患儿 舌质淡红,苔白厚腻。因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故舌质多无变化,仅不消化的食积堆于舌面。 而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随消导之剂渐 进,则舌苔渐退,非常明显。若舌体胖大, 苔薄白腻,多为脾虚夹湿,当予以参、术、 苓、草、山药、扁豆等益气健脾化湿之品。 若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厚,多为胃有积热, 邪在气分尚未入血,可用石膏、知母、黄连、 浙贝母等清热泻火之品。若舌红瘦小少苔, 多为胃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内灼,此时 当投甘寒滋润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 石斛等滋养胃阴之品以生津润燥。 若舌质红 苔黄腻,多为湿热内阻,可投法半夏、陈皮、 竹茹、枳实等品:1小。 4望指纹 诊察指纹是儿科望诊的特色。因小儿皮 肤娇嫩,指纹易于显露,通过详审指纹的色 泽及部位,可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 轻重。若患儿指纹色红紫,多提示实证、热 证,或为乳食内积,或为胃有蕴热,或为湿 热内阻。若患儿指纹色淡,多提示虚证、寒 证,或为感受风寒,或为脾胃气虚。若指纹 隐于风关,病情轻浅。若指纹现于气关、命 关,病情多沉重。 5望排泄物 对于吐泻患儿,审察排泄物是极为必要 的。排泄物是脏腑的代谢产物,仅望患儿排 泄物有时甚至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若呕吐 物清稀无臭,多为胃寒呕吐;呕吐物或大便 气味酸腐或伴不消化食物,多为乳食内积。 若大便漉薄,色淡无味,多为脾虚泄泻;大 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着,多为风寒泄泻; 大便泻下急迫,色黄味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