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地浸出采铀的内涵、工艺流程和设计内容含案例讲解 3.1 岩性及铀的存在形式 3.2 矿石品位、厚度及埋深 3.3 矿体形态及赋存位置 3.4 含矿层顶底板岩性 3.5 地质构造 3.6 水文地质条件 3.7 矿石特性 3.1 岩性及铀的存在形式 地浸法适用于淋滤——沉积成团的砂岩型铀矿床,要求矿石结构疏松,节理发育,如砂岩、砂砾岩以及含砾砂岩为主的矿床。 铀的存在形式最好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砂质颗粒表面,铀矿化均匀,分布于碎屑岩或胶结物中。 3.2 矿石品位、厚度及埋深 矿石中U品位最好在0.1%以上,但如果品位较低(0.03~0.01%),矿体厚度大、渗透性好也行,此时浸出液U浓度较低,但水量大,技术经济上也是可行的;矿体的评价条件目前基本上以平米铀量(U kg/㎡)计算。一般以大于5 kg/㎡最有利,矿体埋深要求小于300m,最好为:50~200m。 3.3 矿体形态及赋存位置(见图) 矿体最好为水平层状或倾角小于15°的缓倾斜矿体,且矿体连续。这样便于布置抽液钻孔(抽孔)和注液钻孔(注孔),且有利于溶浸液的渗流,增大钻孔的抽注液量和注液量;矿体位置赋存于含水层中,且具有隔水顶板,渗透性好。 3.4 含矿层顶底板岩性 含矿层的顶底板岩性应具有抗溶浸液溶解的性质。如高硅低钙镁类岩石,当围岩中“碳酸钙”含量为2~5%时甚至更大时,不但试剂消耗量大,所产生的石膏和CO2气体将会使矿层发生化学堵塞,后果严重。 3.5 地质构造 要查清矿床是否存在断层、溶洞、地下阴沟等构造,不然会造成溶浸液流失,既污染环境,又达不到浸矿目的,溶浸范围无法控制。 3.6 水文地质条件 ①矿岩的渗透性:a.极弱K0.1m/d,不宜地浸; b.较弱K=0.1~1.0 m/d,可地浸;c.较弱K=1.0~5.0 m/d,最适合地浸;d.强 K=5.0~10.0m/d,可地浸;e.极强K10.0m/d,不太适合地浸。 ②含水层与隔水层:含水层——要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源,且具有较好的渗透性;隔水层——有大于2m的厚度,其渗透性最好小于矿层渗透性20倍以上。 ③矿层孔隙率: a. n5~10%,不适合地浸; b. n=5~10%,适合地浸;c. n=20~25%,最适合地浸; d. n=25~50%,较适合地浸;e. n50%,不适合地浸。 ④地下水流速度及流向: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小,流速较慢,有利于地浸开采和环境保护。 ⑤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掌握地下水的各种成份浓度对合理配制溶浸液和浸出液的处理有帮助。地浸采铀要求: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5g/L,以1~2 g/L最好,pH为中性,水温10~20℃最好。 钻孔工程是地浸采铀的主要工程,也是地浸采铀中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地浸钻孔的作用较多,主要有:①矿床开拓、采准、溶浸液的输入、浸出液的提升;②控制溶浸范围;③监测溶液扩散情况;④探采结合,重复利用;⑤提供工业用水等。 4.1 地浸钻孔的种类与比例、作用 4.2 地浸钻孔的布孔形式及钻孔间距 4.3 钻孔结构 4.4 钻孔的施工与安装 地浸钻孔有3种:抽液孔、注液孔、观测孔。抽液孔﹕注液=1﹕2(一般)。 抽液孔——矿层溶解的含U溶液须经抽液孔用潜水泵或气升泵提升至地表; 注液孔——将在地表按一定比例配制好的溶浸液经注液钻孔输入含矿层; 观测孔——用于观测和检查溶浸液的扩散情况(范围),这类钻孔一般布置在采场四周外围(沿地下水流向)不同距离(20m→ 50m→100m……)。 钻孔布型:钻孔的布型有多种,如:三角形、五点型、七点型、行列式(见下页图)和网格式等,具体要根据矿体的形态及矿层的渗透性而定。 三角形即三个注孔一个抽孔(简称三注一抽),首先是美国先提出来的,在以后的发展中类似的具有不同数量的注液孔与中间一个抽液孔组成一个单元,在美国、捷克的地浸矿床中多次采用; 前苏联大多采用行列式布孔,因为其矿体产状平缓、连续,且渗透性好,每行中钻孔间距为15~25m,行距为20~50 m。 对较大的矿床而言,采用三角形或五点形,其注液孔和抽液孔数量相差无几。在抽注工作制度处于平衡时,其抽注孔的流量实际相等。这种布置具有从边沿网孔到中央网孔间溶液流动比较均匀的优点。 在六角形和行列式方案中,对于注液流量小,但仍能维持整个系统的生产能力是最有利的,从均匀地开采整个矿体也是有利的。 钻孔间距:钻孔间距要视矿层的渗透性而定(先做小试验),如间距过小,容易发生潜蚀通道,造成溶浸液“短路”;间距过大,单元生产时间拖得长,且试剂消耗量增加,经济效益差。 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地浸工艺钻孔可分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