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过喝茶让自己沉静下来,灵光自然得以闪现
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也有七件事:琴
棋书画诗酒茶。可见,不论文人们如何清高,最后还是要和走卒 夫
一样,安安稳稳地坐下来,喝一杯茶。
喝茶,本无高低雅俗之分,只是此时此境与彼时彼境不同而已,无
非喝、品、悟、修四个状态。真渴了,都是喝,文人雅士也是喝。讥笑大
口喝茶为“牛饮”,那是自己不渴。有空闲了就可以品,品味不同茶的滋
味,从嗅觉到味觉感受茶所带来的愉悦。然后可以悟,把对茶的理解
搁到生活和人生中,什么甘苦自知啊、回味无穷啊等等。有条件把喝
茶作为一个习惯,那就可以把喝茶当成一种修行的形式了。通过喝茶
让自己沉静下来,大脑清爽了,灵光自然得以闪现。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
中国人爱茶,为茶总结出了八德,又因茶清静淡泊的特性,有了
田园向往、自在归隐的意思。加之赵州和尚那著名的“吃茶去”公案,让
吃茶有了禅味,以致现在随便一个茶馆都能看到一幅书法:禅茶一味。
而中国画的宗旨恰恰是借物明志、抒发灵性。自然茶就成了中国画不
可或缺的内容。
喝茶,关键是跟谁喝。比如妙玉姑娘,让她和刘姥姥喝与跟宝玉
喝,她的心情以及对茶味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
宋 刘松年《博古图》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自古以来,中国画里的喝茶,有大场面
的,跟茶话会似的。大场面的主角是人,茶只能算是道具。宋代刘松年
的《博古图》,主角就是一群古董 子或是收藏家,在把玩研究各种物
什。在这些人后面是一个小童在扇火煮茶。哼哼,别看你现在吵得欢,
一会儿肯定得口干。透过前面热闹的人群,后面煮茶的小孩,专注得
像个世外高人。
到了那个除了当皇帝不行,其他无所不能的宋徽宗《文会图》里,
煮茶的人被放在了画面的最前端。中间是大场面,怎么着也得相当于
现在饭店的二十人台。操作台与主桌有一定距离,四个人在忙碌,一
个人在偷喝,大概是检查一下味道如何吧。这场景让人想起农村“过大
事儿”,有一个单独的区域支锅点灶,旁边餐桌一溜摆开。开个玩笑,要
是赵佶先生画上几个安保人员,大概就不像“过大事儿”而有皇家气象
了。
《文会图》局部
这种把喝茶搞成群体事件的做法,实在是太过热闹,显得过于官
化而少了文人应有的自在散漫,三五知己应该足够了。文徵明的《惠山
茶会图》就自由多了,毕竟不用鉴宝也没皇帝在身边,大家都可以忘
形适意,想山间溜达就溜达,想井边坐会儿就坐会儿,茶有人给烧着,
渴了喝,累了坐,这就有了文人的那点儿意思。
《事茗图》局部
唐伯虎画苏州文人陈氏的《事茗图》幽雅恬静,高山流泉,绿树掩
映。能在这环境里喝个小茶,在古代叫神仙级,在如今就是富豪级的享
受。更妙的是还有朋友来,不知是送茶来还是来蹭茶喝,反正与朋友
对坐品茗终究是个乐事儿。
到了陈老莲的《停琴品茗图》就画两个人,弹弹琴喝喝茶,有一个
人伺候着就行了。但是老汉要和美女一起品茶时,比如在《仕女人物图》
里,那仆人也就别进画面了,请勿打扰。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孟子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喝酒就叫喝闷酒,可喝茶这事儿,却是可
以独乐的,佛家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河七宝塔。静能生慧嘛。
清代高简的作品《静坐啜茶香》,就是天地空旷一人独饮了。世界
感觉那么宁静,仿佛轻轻地啜一口茶的声音也会随着堂前的水波传出
好远。画家为一个主题总会想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不是总画坐着喝。
担当的《行旅图》,就画一老汉骑驴,一仆挑着茶炉,手拿扇子。古人讲
“笔床茶灶总随身”,老人家这是走哪儿喝哪儿的节奏啊!
中国文人画就是这个讲究:不直白。这个“不直白”的发展,就是
后把茶画的主角——喝茶的人,也干脆挤出画外了。清代李鱓只画一
枝梅花一只茶壶一把蒲扇就够了。这背后的故事,观者自己去想像,什
么高洁、清闲、自在的种种感觉画家点到为止了。
吴昌硕 品茗图
茶画,就要画出茶的特性,要越品越有味。丰子恺先生的画,我
喜欢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真是意境无穷,那样深邃的天空,
那么清凉的一弯月芽,照出剪影一样的茶具。这里刚刚经历怎样的欢
声笑语或是争论探讨;他们人往何处去了,又会在什么时候相聚。丰子
恺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狭小的茶桌对比广阔的天空,刚过去的
热闹对比此刻的宁静,一切都是那么有禅机。这画就和茶一样了,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