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会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暮”“孟”等6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3.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明确怎么写好文包诗并创编一首。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明确怎么写好文包诗并将《清平乐 村居》创编成一首文包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
四、手段
班班通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三首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三首诗都是写什么的?(前两首指名读),第三首这么多想读的,那么一起读最后一首齐读)
预设:送别
师:是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送别的课文(贴板贴)
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读课题。
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师: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是谁?李白和孟浩然,这是两位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通过
预习单你又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预设:二人之间的友谊关系)
师: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孟浩然以此形容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他们是彼此的知己。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了解了背景,对于我们接下来学习会很有帮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下感人场面。
(设计意图:以相关主题的诗歌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
师:请大家拿出导学单,交流你的预习成果(实物投影)
第一题生当小老师指读,读对大家跟读(特别强调捺)。
第二题生指出需要注意的字,注意谊四声、唯的偏旁。生回位。
第三题出示PPT,生解释饯行、脍炙人口(图片)
第四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预设:课文说的是暮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师:你概括课文内容有什么方法?
(预设:六要素)
师:你非常善于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
师:预习单完成的这么好,那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能不能读好?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
师:节奏感非常明快
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师:书中很多语句与诗的意思相对应,课前预习单上预习了,谁来交流一下?
先说一下与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
(预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后两句呢?
(预设: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同桌二人分工小声地读读诗、读读文,想象画面揣摩一下。一会我们来PK一下
两组同桌学生读。同学打分
师:太美了,画面感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文包诗的特点)
(四)品味情感
师:从大家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在文中有一个词能概括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贴板贴)
生:第二段。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直接描写了这依依惜别之情呢又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的呢?自己读2-4自然段(找到后同桌交流)
(预设: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是啊,又仰望又远眺这些都是什么描写?
(预设:动作描写)
谁来读读这种依依不舍? 一生读,
师: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依依不舍。感情还不够,谁还能再强烈一些? 一生读
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除了动作描写还通过什么表现了依依不舍?
(预设:语言描写)
师:除了不舍还有什么?(夫子、您)
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师:很顺,但感情还不够,“满饮此杯吧”多么的不舍又多么的豪放,谁来读读这句。
学生读。
好点了,谁再读
学生读
师:一起带着动作读。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是怎么说的?
预设: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是啊,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请——
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除了动作、语言描写还通过什么表现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出示第四自然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语文_蜘蛛开店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8.彩色的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中国神话故事》与《希腊神话故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中国神话故事》与《希腊神话故事》比较阅读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我喜欢的一道美味》习作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小学语文_《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课件设计.ppt
- 小学语文_《阅读西游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