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一、阅读交流
1.《上下五千年》阅读交流。你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有哪些了解?补充资料,通过一串数字和名家的评价了解《史记》的价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司马迁与他的史记故事。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中的“发愤”。
二、检查字词。
1.字音:自读——指读——多音字“横祸”“血溅墙头”指导辨别字音的方法。
2.字形:指导写“泰”。比较书写“泰”和“隶”。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尝试概括。
2.小结概括方法: 课题扩充法和要素串联法。
四、精读课文
(一)自学:围绕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作的成果三个方面品读课文,写写体会。并把你的收获小组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受环境的影响。
(2)受父亲的影响。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更详细的描写。一起来看——自己读一读——哪段文字最吸引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正是有了这些积淀,为他写成《史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3)父亲的嘱托
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这是一位父亲最后的心愿,是一位史官对记录历史这份事业的热爱,你来读――
2.怎样写(第三段)
(1)《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交流——飞来横祸。
相信你在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已经有所了解,谁来简要概括这个事件?通过交流相关情节感悟人物品质。
(2)介绍“酷刑":司马迁受的酷刑叫“宫刑",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对男人来说,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无法昂首挺胸的活着!课文中是如何描述受刑之后的司马迁的?哪个小组关注到了相关语句?谈一谈,你体会到什么?(痛苦和绝望)
(3)补充资料引导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
司马迁悲伤的是什么?气愤的是什么?
司马迁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痛苦(配乐朗读):“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到父亲攻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 品读心理描写片段。“人总是要死的……”
(1)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谈体会。
引导学生关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以及感叹号来品读课文。(板书:不屈不挠)
小结:这是对司马迁的“心理描写”(板书)
(2)《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读一读,谈体会。
(3)出示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
4.品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百般屈辱都化成了一种力量,那就是——(完成《史记》)指读——
(1)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司马迁?(板书:忍辱负重)
(2)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三)解决第三个问题(第四段)。
1.引读本段。
2.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引导学生关注两组数据谈体会。总结写法:运用数据。
四、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史记》《史记故事》和《上下五千年》并给予阅读提示。
五、板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屈不挠 心理描写
司马迁 忍辱负重
信念坚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自学评测练习
一、字词掌握
入狱 酷刑 泰山 摊开 隶字 耗尽 飞来横祸 血溅墙头
二、阅读课文,思考: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他是怎样写《史记》的?
写作的结果怎样?
三、阅读《上下五千年》——《司马迁忍辱著史记》。重点关注司马迁四处游历、搜集资料以及遭遇酷刑后的心理描写片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效果分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本课教学中主要落实了以下几点:
一、写字方法指导。如在教学多音字环节,先是让学生自己谈辨别字音的方法,之后归纳总结出根据字义辨别字音的学习方法。
二、概括文章内容方法指导。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之后再师生共同归纳出了课题扩充法和要素串联法两种常用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阅读方法指导。由于历史人物和事件距离学生较远,本文对事件的描述又不是很细致,所以很难把司马迁的人物特点丰满到位的展现出来,本节课的教学把课内外阅读巧妙的结合,通过融合《上下五千年》的相关章节,学生不仅深入地了解了司马迁和《史记》,而且会因为这节课而爱上历史类的书籍。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立足课堂,拓展课外,通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